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無為大智》曹參

《無為大智》

1爭功危機

  漢高祖六年,分封功臣引發的爭執,到達了臨界點。

  楚漢相爭四年,劉邦歷經千辛萬苦,突破重重危機,終能擊敗強敵項羽,成為大漢皇朝的創建者。

  由於京城長安還在規劃興建中,劉邦暫時在洛陽建立皇權,大舉分封諸侯和功臣,想不到這些值得慶祝和狂喜的工作中,也充滿了困難和危機。

  特別是兩大功臣蕭何和曹參間的明爭暗鬥。

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漢高祖六年,分封功臣引發的爭執,到達了臨界點。

  有天,劉邦和張良在洛陽南宮散步閒談,從複道上(內宮和宮殿間的架高走道),望見有不少將領坐在沙地上比手畫腳,不知討論些什麼?

  劉邦好奇地問張良:「你猜猜他們在討論些什麼?」

  張良半開玩笑地表示:「陛下真的不知道嗎?他們在討論如何謀反啊?」

  劉邦驚問道:「天下剛安定,他們為何又要謀反?」

  張良:「陛下出身布衣,就是靠著他們才奪得天下啊!如今陛下貴為天子,而且到目前為止,所有得到封賞的,都是陛下的親密部屬和喜愛的人,平生有怨仇的,也都遭到誅殺。

  若真的依照這幾年軍史上計功簿上的記載論功行賞,天下的土地和財物是無法平分封賞給有功部屬的,這些將領一方面害怕陛下無法公平封賞,更擔心平日的過失可能成為被誅殺的藉口,因而相聚討論如何謀反啊!」

  雖是玩笑話,但也有道理,封賞之事若不早日解決,的確會出事的。

  劉邦便請教張良:「那現在怎麼辦才好呢?」

  張良:「陛下平生最討厭的,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是那一位呢?」

  劉邦:「就是那個很會管財政和錢糧的雍齒,這傢伙早年曾背叛我,又經常故意侮辱我,惹我生氣。好幾次,我都想殺了他,但因為他能力強,又建立了不少功勞,才一再原諒他,不忍心處罰他。」

  張良:「那現在趕快先封賞雍齒吧!這些部屬便能夠放心了!」

  於是,劉邦立刻舉辦酒宴,晉封雍齒為什方侯,並當場囑咐宰相、御史等,儘快評審每個人的功勞。

  酒宴結束後,群臣皆高興地表示:「連雍齒都封為侯,我等還會有什麼問題呢?」

  這的確是安定人心的一帖妙方。

  在徹夜加班下,分封作業總算順利完成了。

  接下來的工作是評定元功,也就是功勞的排行榜。

  分封是以爵位和食邑為主,和實際的官祿有關。而元功主要注重在榮譽方面,自然也附帶有獎賞,如同現代的記功、嘉獎。

  被提上排行榜共有十八人,包括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等人。

  大部分將領都認為曹參功勞最大,理應獲得排行第一。

  但劉邦卻笑而不表達意見。

功人乎?功狗乎?

  三個月前,在分封食邑時,武將們對皇帝的想法,已大不以為然。

  陪著劉邦在前線出生入死打仗的,功勞反不如躲在後方,處理行政工作的蕭何?皇帝的標準顯然令人無法理解。

  蕭何以酇侯身分,地位排名在眾臣之首。

  王陵、夏侯嬰、樊噲等大將,紛紛提出異議。

  他們表示:

  「臣等身被重甲,手執武器在前線拚命,多的身經百戰,少的也有數十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蕭何身在後方,無汗馬之力,祇是手持文墨作議論,為什麼功勞反在我們之上?」

  就連一向沉默寡言的周勃,雖然沒有積極參與表態,炯炯有神的圓瞪雙眼中,也流露出高度關注。

  現場吵個不停,實在不像是討論國家大政的朝廷議堂。

  由於朝儀尚未建立,大家仍習慣地將這位新天子,視同創業夥伴而已,並未給予皇帝般的尊重。

  反而是主角的曹參,不斷地制止大家發言,他希望讓皇帝表達出意見來解釋他的想法。不料,劉邦的回答卻令所有人啼笑皆非。

  一向機智的皇帝,面對武將們的抗議,自信滿滿地大聲表示:

  「大家都有打獵的經驗吧?打獵的時候,追捕獸兔的是獵狗,但真正指揮打獵的則是獵人,如今諸將的功勞好比功狗,蕭何負責的工作才是功人啊!」

  大夥兒雖不便當廷抗議,卻在私底下議論紛紛。

  「什麼功狗,功人的,難道我們在前線拚命的都是狗,祇有蕭何才是人嗎?」

  為平服眾人情緒,曹參率先大聲表示贊同劉邦的說法,使爭執不致擴大,但武將們心中的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曹參以平陽侯排名第二。

  不過,在食邑方面,曹參獲得萬戶,比蕭何的八千戶高了不少。

  總算勉強可以安撫武將派的情緒。

評定功勞,還是蕭何第一

  有了前次經驗,這回武將們特別推舉王陵和灌嬰為代表,主動向劉邦爭取:

  「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餘處創傷,攻城掠地,功勞最多,宜排行第一。」

  劉邦這次似乎沒有大多意見,武將派在聲勢上已佔了上風。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關內侯鄂千秋起奏要求發言,劉邦也立刻准予,鄂千秋表示:

  「群臣的意見是不對的,曹參雖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一切都祇是一時一地的功勞,屬於點的作用。

  「陛下和楚霸王對抗時前後五年中,損失了不少將兵和糧秣,蕭何由關中不斷給陛下足夠的補給,不論是人力或物力,從未欠缺過。

  「陛下在關東戰場上,多少次遭受重大挫折,蕭何卻為陛下保住了關中,並隨時供陛下差遣,有求必應,這些都是萬世的功勞啊!

  「像曹參這樣的功勞的人,在這次的戰爭中,何祇數百;但像蕭何這樣功勞的人卻祇有一個,怎能將一時的功勞,反置於萬世功勞之上呢?

  「屬下認為蕭何的功勞應該排名第一,曹參次之!」

  劉邦對鄂千秋的建議,立刻大表贊同,當面宣布,功臣排行榜上面蕭何第一,恩准帶劍履上殿,入朝不用跪拜,以顯示地位的尊貴。

  曹參雖以獲得第二名,但待遇上卻有很大不同。

  眼看煮熟的鴨子又飛了,曹參和支持他的武將集團,心裡都感到很鬱卒。

  更氣人的事,還在後面呢?

  十八大功臣排行名次都確定後,劉邦又向眾臣表示:

  「進賢者也應該有賞,蕭何雖有大功勞,但仍要靠鄂千秋的推薦,才能讓大家都了解啊!」

  於是下令加封鄂千秋食邑,表示讚賞,並晉封為安平侯。

武將派計劃反撲

  這算是哪門子的功勞,明明是在給武將派難堪嘛!

  戰爭結束了,武將的功能銳減,加上他們的作法一向直接而粗魯,自認功勞大,氣勢也盛多了,對皇帝及其周圍親信常較不假辭色,在不知不覺中,冒犯了不少皇帝身旁的要人。

  「但是這樣被整,還是令人不甘心啊!」

  「我們共同上書,和陛下再理論清楚些,否則我們的血汗不都全白流了嗎?」

  「出生入死的可是我們,在旁邊看熱鬧的,功勞卻都比我們大!」

  武將們仍吵著要和朝廷爭到底。

  曹參終於忍不住,開口了:

  「你們到底想幹什麼呢?天下剛剛平靜下來,難道我們爭執還不夠嗎?血還流得不夠多嗎?為了這些封賞的小排名,想讓陛下難堪,你們冷靜想想,這會有什麼結果呢?」

  劉邦的馬車隊隊長,長期跟隨劉邦身邊的夏侯嬰,仍是非常不服氣,他站出來說道:「曹將軍說得雖有道理,但陛下在小事方面一向糊塗,如果不和他講個清楚,常常會將錯就錯的。」

  沉默的周勃也挺身而出:「蕭相國雖然也是我們在沛縣共同起義的好夥伴,照理我們也應該支持他,但曹將軍出生入死,可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受到這樣的委屈,實在不應該,我們是有必要站出來講幾句公道話!」

  魯漢子王陵仍氣有未消:「是的,最不應該的是那個鄂千秋,講了幾句似是而非的廢話,卻沒有事實根據,這如何讓人能夠心平氣和!」

  眾人愈講愈是激動。

  曹參祇好再大聲制止:「好了,好了,當前最重要的是安定和團結啊!天下初定,我們又都是陛下最親密的戰友,再這樣鬧下去,會讓諸侯們看笑話的,說不定會對朝廷造成重大傷害呢?」

  當事人都一再勸阻,大夥兒的情緒也較紓緩了些。

  曹參請大家到府中,設酒宴款待安撫,總算酒足飯飽,牢騷也發夠了,諸將領在稍微出氣後,紛紛告辭離去。

  夏侯嬰在臨走前,走到曹參身旁,低聲表示:「接下來可是實際職務和權力的分配了,看來蕭相國將是朝廷首席大臣,曹將軍有可能被派任為副手,您是否想過,留在中央協助蕭何?」

  曹參表情嚴肅地向夏侯嬰點頭,表示感謝他的提醒,自己會好好地思考。

劉邦的嫡系

  其實,對自己未來的職務,曹參從未認真想過,留在京城當蕭何的副手,心中是有些不服,何況這近幾年來,彼此的意見常有很大的不同,要合作似乎也不大可能。

  「那可要看陛下有什麼想法了!」

  祇要有人問起這方面的事,曹參都會暫時以皇帝來作搪塞。

  在劉邦的重要經營幹部中,世人比較熟悉的,是有「興漢三傑」之稱的蕭何、張良和韓信。

  除了蕭何是沛縣起義的老夥伴外,張良和韓信都是客卿,並非劉邦的嫡系。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本質上和在草莽打混的劉邦集團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他常年修道,對俗事毫無野心,倒是位讓任何老闆都可以放心的「幹部」,劉邦一直都以「老師」尊稱之。

  韓信是劉邦刻意破格提拔的業務大將,目前可以算是全國第二號實力人物,被封為楚王,也就是承襲了項羽留下來的部分地盤。

  這位功高震主的優異將領,反成了劉邦最不放心的人物。

  楚漢大軍對峙滎陽和成皋期間,劉邦派韓信指揮獨立的軍團,轉戰黃河以上並收編魏、趙、齊等國的勢力,有計畫地經營中原的地域,這個成功的戰略也幾乎是日後漢軍擊破楚軍最主要的原因。

  楚漢相爭第三年起,劉邦集團控制的地區、人口及糧食愈來愈多,反觀項羽的資源日益減少,實力消長,楚漢間的勝負已定。

  項羽唯一的機會,是在戰場上擊殺劉邦,讓對方群龍無首,否則在戰略上,原本較有優勢的自己,已逐漸落後了。

  勝敗的關鍵便在於韓信,項羽集團也多次試圖收買韓信,但都沒有成功。

  雖然韓信的地位重要,但讓韓信統制獨立大軍,也是非常危險的,隨時都可能叛變。因為了牽制韓信,劉邦特別指令嫡系的兩位大將──曹參和樊噲出任韓信軍團的重要指揮官。

  所謂的嫡系,是劉邦在沛縣時的老夥伴,包括擔任縣府祕書的蕭何、獄官曹參、馬車夫夏侯嬰、屠狗販樊噲、樂師周勃等。

  其中樊噲是呂后的妹夫,是劉邦的外戚,雖然他曾是沛縣時代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因為身分特殊,反而在日後逐漸地疏遠了沛縣黨。

  樊噲非常崇拜韓信的才能,他認為沛縣黨本身欠缺獨當一面的將才,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根本無法和項羽爭奪天下。因此他經常有意無意較偏袒韓信,希望劉邦能給韓信應有的尊重。

  這時候,真正能夠替劉邦牽制韓信的,祇有曹參了。

韓信軍團的眼哨

  在沛縣時代,蕭何是縣府祕書,曹參是獄吏,相當於今天的警察分局長兼典獄長。

  對那些好勇逞強的中下階層,曹參影響力很大,加上他個性慷慨、仗義、勇猛、無私,頗具領導魅力,當年若沒有他全力投入,劉邦和蕭何都很難在沛縣成功的起義。

  韓信的龐大軍團大多由魏國、趙國的降軍組成,裡頭劉邦的嫡系人馬數量並不多,但其中曹參因為年齡和資歷均較高,很快地就成為沛縣黨將領的領導人,在韓信軍團中,代表著劉邦的力量。

  因此,曹參深知自己必須表現得更出色些,才能讓其他派系的將領心服口服。否則非但影響劉邦的聲望,自己也可能成為韓信的眼中釘,隨時有生命危險。

  在征伐趙國和齊國的戰役中,曹參常常打前鋒,他一馬當先,表現得十分勇猛,常是勝負的重要關鍵,特別是在對齊國的決戰中,曹參親自上陣,和項羽派來的龍且軍團對壘,並徹底地擊敗了對方。

  龍且是項羽集團中的第二號軍頭,卻被曹參擊潰了,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敢說沛縣黨沒有將才了。

  經過這幾年的磨練,曹參、樊噲、周勃這些創業時代的將領,都逐漸可以獨立指揮作戰了,其中尤其以曹參的進步最為明顯。

  加上後來加入的血性漢子王陵,和騎兵指揮官灌嬰,劉邦核心陣營的作戰力變得不容輕視。

  不過,這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曹參身受大小創傷七十餘處,便是最好的證明。

危險分子陳豨

  楚漢相爭的最後一年,曹參奉命長期跟在韓信身邊。

  對於這位高大、英俊卻有點陰沉的上司,曹參倒有相當透徹的觀察,表面上堅強而理性,其實韓信的內心相當軟弱,而且多愁善感。

  韓信曾批評項羽有婦人之仁,其實他本身這方面的情結更為嚴重,曹參不認為韓信有野心取代劉邦。

  祇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好感,韓信便會「士為知己者死」地全力賣命了。

  真正要當心的是韓信身旁的首席參謀──陳豨。

  陳豨博學、聰明,而且處事手法成熟,他不但擅長戰術的應用,在設計制度上也頗在行,本身又懂得善待部屬和百姓,在軍中聲望頗高。

  這樣的將領,通常比較不安其位,總是在追求更高的權勢,由於韓信非常信任陳豨,更使他成為軍團中最危險的分子。

  曹參不祇一次向劉邦提出警告,並建議將陳豨從韓信身邊調走,必要時甚至讓他獨立率領另一軍團,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陳豨長期留在韓信軍團中。

  但劉邦正在自顧不暇,他哪有心情關心韓信陣營的人事問題,何況即使下達指令,韓信也不見得會接受,反徒增不必要的衝突。

  由於曹參不喜歡韓信的態度,韓信也認為曹參是劉邦的人,在自己身邊有監視味道,因此兩人在職務上雖相當接近,卻並不親密。

莫測高深的張良

  但是這幾年,曹參在戰場上的表現也的確夠精采,連劉邦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優秀。

  曹參在侯位和功勞排行上,雖比蕭何略遜一級,但在食邑方面則比較多,為功臣榜第一名,擁有萬戶封賞,並可以傳給子孫。

  和曹參同樣得到劉邦賜封萬戶的,祇有皇帝的老師──張良。

  但令人大感意外的,張良拒絕了。

  他表示自己根本不需要這麼多財產,更不想帶給子孫太多的貪欲,他甚至一併拒絕劉邦賜封的王位,表明自己祇希望接受自己故鄉的封賞,並且是虛有其名的「留侯」。

  連曹參都對張良非常好奇,這位韓國貴族出身的謀士,外表長得很纖細,加上秀氣的五官,遠遠看來如同一位「小美女」。

  但張良的膽量奇大,年輕時他曾變賣家產,獨資聘請蓬萊島的大力士,以鐵錐行刺出巡的秦始皇,雖然沒有成功,但張良卻已名聞全國,也成為了大秦皇朝首席的通緝要犯。

  張良智慧極高,創意快速又大膽,是一流的企劃高手,但他絕非光說不練,反而頗勇於行動,常常說幹就幹,藝高人膽大,在劉邦陣營中,是大家都很尊重的對象。

  但自從過了中年後,張良便一心求「道」,對世俗瑣事便很少聞問了。在大漢皇朝中,他扮演純顧問角色,不捲入任何爭執,劉邦和呂后都視他為老師。

新的戰場在齊國

  雖然在戰爭期間,曹參和張良很少有接觸的機會,但曹參非常喜歡張良,對這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國師,曹參打從心底的尊敬和信任。

  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時,曹參認為張良可能是他最好的諮詢對象。

  雖然兩人並不熟識,但張良也非常喜歡曹參,特別是欣賞這位大將寬容、直爽又不虛偽的個性。

  曹參前往拜訪張良府邸,請教心中的疑慮。

  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平常不愛講話的曹參,滔滔不絕地說明自己的立場和想法。

  反而一向口才頗佳,能言善道的張良很少開口,他表情認真,但卻頗為放鬆地簡單回應這位大將的主張。

  曹參在結論中表示:

  「我不想留在朝廷,因為我的心中的確有不平的感覺,很可能成為反蕭何的領袖。

  「目前朝廷的武將們,對蕭何有相當的不滿,我在朝廷中,必會造成相國更大的壓力,可能會有很多無形的牽制,這對當前政局的穩定和發展都是不利的。

  「皇朝雖建立了,但陛下的合法性並未獲得完全認同,各地方王侯的勢力,隨時串連集結,便會威脅朝廷的安全,其中以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及梁王(彭越)最令人擔心。

  「這些外藩的力量,如果處理不好,天下戰亂隨時可能風雲再起,漢皇朝的穩定和國家的和平,立刻會陷於崩潰危機。

  「因此,目前的局勢下,中央朝官的團結是非常重要的,朝廷絕不可分裂,必須統合在蕭相國之下來運作……。」

  聽完曹參的說明,張良毫不猶疑地指出一個非常值得去發揮經營長才的地方。

  「曹將軍,您的新戰場在齊國。」

  「齊國?」

  「是的,不論對朝廷或將軍,這都是個最理想的地方。」

不可小覷的「蕭規曹隨」——《史記.曹相國世家》

「蕭規曹隨」,意思是「因襲前人的制度,不去妄加改動」,典故由來是:為漢代四百年家業立下深厚根基的蕭何死後,後繼的曹參,就沿用蕭何留下的典章制度,與民休息,不再異動。由於曹參看起來實在太清靜無為,他的同事與門客都看不下去,可是每次去勸諫他的結果,就是想說話的人都會被灌醉,醉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最後他的上司漢惠帝都也看不下去了,有天終於派人問話:「高祖皇帝才死沒多久,您身為丞相,每天喝酒,無所事事,難道眼中一點都不在乎民間疾苦嗎?」


曹參留下一段經典對話,他反問惠帝:「陛下,請問您與先帝,誰英明神武?」
老爸一抬出來,惠帝是真的無話可說,只有回答:「我豈敢跟我老爸比?」
曹參又接下去問啦:「那麼,您看我和我前輩,誰比較有本事?」
惠帝喘口氣道:「哈,依我看,你當然遠遠不及!」
曹參緩緩說道:「是啊,陛下說得一點都沒錯啊!論聖武,您不如您老爸,論能力,我不如我前輩;既然天下是您老爸打的,規矩是我前輩訂的,那你安心做你的皇帝,我安守前輩訂的規矩,謹守勿失,不也就夠了嗎?」


這段經典對話,就是「蕭規曹隨」的由來,怎樣,會不會覺得這丞相做得很爽、很涼,喝醉酒都能治國,會不會太隨性,太不負責任了一點?


別被「片面辯護的謬誤」給耍了!好好讀完〈曹相國世家〉,你會發現「蕭規曹隨」不能簡單的解釋成放任政治,這看似放任的背後,另有深意;因為這曹參,本來就不是簡單人物!


曹參有什麼來歷?


曹參的來頭可大了,他不是文弱書生,不是紈絝子弟,不是裝神秘只會微笑的彆腳國師,不是腦滿腸肥的無能政客。曹參可是高祖時代,除了韓信之外,戰功第一的大將軍!他從跟隨高祖起兵開始,就以猛戰聞名,一路擊破秦軍,未嘗敗績;最後垓下之困,拿下項羽人頭的,也是曹參部將。所以當高祖平定天下,論功行賞時,曹參是諸將眼中「位次第一」的大功臣,他「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不是庸錄無能的軟腳蝦,而是攻城野戰,一身刀傷的戰鬥英雄!


可是曹參慧見,遠遠超過一般武夫!天下太平後,曹參過的,不是吃飽喝足的酬庸生活,他「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馬上轉型,開始學習治國之道!而且特別的是,他馬上發現這群「人人言殊」的齊國諸儒,一點都很不可靠。所以他重金禮聘膠西蓋公,當他認同蓋公所說的無為而治之道,立刻尊之為師,實施為政……。


所以曹參是個怎樣的人物?


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放下身段,重新出發,曹參何嘗不是人傑!今天你要有曹參的功績,你有可能不目空一切嗎?你有可能不恥下問拜師嗎?你有可能放開心量,一切重新學習嗎?請問一下,萬一你有花不完的「厚幣」,你會請小姐回家?還是請個老頭子回家,每天行弟子之禮,聽這糟老頭訓話?牟宗三先生說曹參「能解蓋公之言,而即身體力行,非其誠實無意見作祟者不能也!」又說「清靜安寧,合乎生息之道,生息滋養不能以權術行,而以氣質行,故擇厚重長者,而斥言文深刻,以渾樸引渾樸,天下未有不寧者,曹參之能至此者,慧亦不可及也!」 是對曹參至高的評價,這種極端精確的評價,99%評論史記的人,是評不出來的!

===========================================

所以我當然也評不出來,我能說的,是我認為「蕭規曹隨」另有真意——曹參為什麼蕭規曹隨?人人都知道是「蕭規曹隨」意思是無為而治,但何妨深入思考一下,為什麼一個慣戰沙場的大將軍,會轉形成一個無為而治的支持者?


我的看法是這樣:


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才知道戰爭的恐怖,對曹參來說,或許他本來就無心當英雄,或許他身上七十處刀劍創傷,時時提醒著他和平的可貴;又或許他當初追隨高祖,血戰沙場,所求的不過就是個不再有苛政酷吏的太平天下。我們無法從有限資料推測他的心境,但合理的推論是,什麼仗都打過了,什麼血腥的場面也都看過了,他不想再看到戰爭,不想再看到糾紛,不想再看到當年讓他拔劍出征的動機——苛政酷吏!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曹參選官只選剛毅木訥的,不挑「深刻」「聲名」的?因為當初起兵造反,不就是立誓要除掉這些狗官嗎?所以幹嘛每次看到人家陳情,就先灌醉別人?讓那些還想說話的人醉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好不容易得個太平年,難道大家還嫌打得不夠?什麼仗都打過,還有什麼事非爭不可?什麼場面都見過,還有什麼事非吵不行?曹參不想再爭,也不想看到別人爭,可是既然總是有人要爭,那就先乾為敬!醉倒自然不用再爭,大家一起醉倒就大家都不用爭。所以喝酒其實是個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化解糾紛,促進團結,我們回頭看看蕭何與曹參那段瑜亮情節的往事:


天下既定,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負責後勤的蕭何居功第一;引得諸將喧嘩騷動,他們認為在座諸將披甲瀝血,死生以赴,功勞怎能不及一個躲在後方,從不上陣的文官?這時高帝就說啦:「各位知道打獵嗎?」


諸將異口同聲:「當然知道啦!」
劉邦就繼續說了:「那你們該知道,打獵的時候,有負責追殺獵物的的獵狗,還有負責指揮獵狗的的獵人吧?現在你們各位的等級,就是獵狗,因為有功,所以叫『功狗』,可是真正發蹤指示的人是誰啊?是蕭何!他才是「功人」啊!現在論功行賞,我就是要給他最多,你們還有什麼意見?」


沒人敢再說話。可是論功行賞完,接下去還要排座次,這下問題還沒完,因為劉邦還是想給蕭何第一,但他心裡有數,剛才分封蕭何第一,已經引起不滿,現在連座次要再給蕭何第一,阻力勢必更大,果真群情再次譁然,諸將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這次抗議,劉邦是真的有點招架不住,幸虧鄂君直言解了劉邦之圍,鄂君獨排眾議,直接說道:


「剛才諸位發言的大臣,全錯了!曹參雖有攻成野戰之功,但那種功,叫『一旦之功』;陛下與楚軍交戰,五年來屢戰屢敗,是誰能不待命令就補上數萬兵馬支援?是誰讓漢軍補給不虞匱乏,無絕糧之憂?陛下能轉敗為功,靠的是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整補,這種功勞,才叫『萬世之功』。所以今天就算少了曹參等百來將領,對我們也未必有什麼損失?因為就算得到曹參這等猛將,少了後勤支援也是白搭,陛下怎能將『一旦之功』加諸『萬世之功』之上呢?」


至此勝負已定,「一旦之功」確實不及「萬世之功」,此語一出,技壓全場;劉邦順水推舟,蕭何座次第一,曹參其次,遂為定論。現在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曹參的才能,未必不如蕭何;曹參如果硬是要擺高調,堅持自己的功勞,堅持自己第一,劉邦也未必擋得住他,但如此一來,對往後的政局,會有什麼影響?


曹參與蕭何兩人之間,其實確有心結,但可貴的是,他們終不以私害公。蕭何死前向惠帝推薦的唯一人選,就是曹參,而曹參也在聞知蕭何死訊時,預言自己將會是蕭何的繼承人……


你讀到什麼?


我覺得我們學到難能可貴的一課,蕭何與曹參儘管意見並不相容,但並不因此否定對方的能力,並不因此攻擊對方的不是,並不因此集結成黨,相互批評!即便道不同不相為謀,但蕭何不因此不推薦曹參,即便兩人私誼「有卻」,曹參也不因此否定蕭何的政策;西漢之所以富強,君臣(與諸臣)間的相互包容諒解,其實扮演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對「蕭規曹隨」的解讀是:


蕭規曹隨的真意,是通達包容,漢初的整體局勢,已經沒有本錢再亂,同樣都是在朝為官,如果搞分裂會怎樣?如果搞小圈圈會怎樣?如果搞潮流派系會怎樣?如果為了意見跟不和就要戰到致死方休,結果會怎樣?


「蕭規曹隨」表面無為,其實蘊含生機,他化解了「既生於,何生亮」的相輕情結,化解了鬥爭虛耗空轉的可能,還有同時也避免了自己可能像韓信或周勃(或稍晚的周亞夫)一般的下場;也或許是這種慣例的養成,西漢士夫階級較無勢力集團之對立,整體而言遠較其他朝代乾淨而穩定,所以「蕭規曹隨」難道只是單純的喝酒放任嗎?


我不這麼認為。

===========================================

唸歷史,絕對是有好處的,就算「中文」變「外文」,「中國史」變「外國史」,唸「外文」和「外國史」的好處,也不會少些。


歷史其實不斷重複,劉邦集團打敗秦國、打敗項羽、打下天下的過程,和民進黨執政的歷程,其實非常相似。比方說,他們都是平民出身,都是白手起家,都靠抗暴成名;然後在交戰過程中,他們都非常擅長炒作新聞、擅長製造議題、擅長營造形像、擅長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見縫插針,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逆勢上揚,把本來比自己強的對手,一個個幹掉!


那為什麼兩漢天下四百年,民進黨小小的天下只有八年?


因為劉邦這群人,很快意識到「打天下」是一回事,「治天下」卻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當他們打下天下,關注重心,立即轉移到「如何才能治天下」。他們不沈湎於昨日的戰功,不依賴過去成功的那一套,若說執政經驗,這些出身市井的草莽英雄,一樣沒有執政經驗啊!為什麼人家一執政,就是數以百年計呢?


沒事還是多唸書吧;多唸書,是可能唸成書呆子;有書唸卻不唸,當呆子的機率,只怕更高!

===========================================

原文:

1.〈曹相國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2.〈曹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3.〈曹相國世家〉: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4.〈曹相國世家〉: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5.〈曹相國世家〉:「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6.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
7.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複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
8.〈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曹參

曹參(?—前190年),中國古代人物,是繼蕭何后的漢代第二位相國。早年隨漢高祖劉邦起兵,史載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平陽侯,食邑10630戶。惠帝二年(前193年),蕭何于臨終前向漢惠帝劉盈舉薦其為漢相。其在位期間,整天痛飲美酒,大塊吃肉,清靜無為,繼續執行蕭何留下的政策,不予改變。惠帝甚異之,問他為什麼如此,曹參問說:「皇上跟先帝誰比較聖明?」皇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比。」曹參又問說:「我跟蕭何誰較賢能?」皇帝說:「君似不及也。」曹參接著說:「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時人歌頌:「蕭何為法,顜若劃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史稱蕭規曹隨。

蕭何(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常辨之。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戶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語在淮陰侯事中。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閒,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 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封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弔。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召平謂相國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上書,言相國賤彊買民田宅數千萬。上至,相國謁。上笑曰:“夫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相國,曰:“君自謝民。”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槁為禽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系之。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衛尉曰:“夫職事茍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相國年老,素恭謹,入,徒跣謝。高帝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曰:“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孝惠二年,相國何卒,謚為文終侯。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輒復求何后,封續?侯,功臣莫得比焉。

太史公曰: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奉)〔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張良

張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封為漢留侯,縊號文成。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乃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伏擊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詳見《史記》)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認為《太公兵法》就是《六韜》,也有人認為這兩個不太一樣,一切分歧都源於無證可查──古書都已經找不到了。而《史記》上則說是黃石公給張良授書,即所謂「一橋三敬履」、「孺子可教」的故事。

張良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判斷建議。諸如曾有人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使其紛紛獨立對抗項羽,劉邦心動後,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遊說,當時,正好遇到張良,張良立刻反對,險些釀成大禍。

項羽擊敗後,婁敬建議劉邦建都長安,但遭群臣反對。當劉邦詢問張良,張良認為長安條件比洛陽好,於是建都長安。後來,七國之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劃,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

漢朝建立后,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漢六年正月,封為留侯。死後諡為文成侯。《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記錄他的生平。

軼事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及「張良計」。

張良收到黃石公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後,日夜鑽研,反覆揣摩;終於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機。後來張良輔助漢高祖劉邦把秦滅了,建立了漢朝,亦報了秦滅韓的仇;便向漢高祖請辭。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遨翔天際。

張良從圯橋得書後十三年,特意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果然找到了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張良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過了很多年,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後,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經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原因是:當初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張良協助劉家平天下後,《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古代神仙,活了數百年)並探求長生不老藥。」(這一點被司馬光批評,認為聰明如張良,怎會口出江湖術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宮廷鬥爭,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測。)

相關貢獻

* 博浪沙暗殺秦始皇(未遂)。

* 改名藏匿於下圯時照顧過項伯,之後相當受用,如鴻門宴時助劉邦逃脫,劉邦封為巴王時,張良懇請項伯向項羽求情,因而改封為稍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劉邦的衛士樊噲來協助,救了劉邦一命。

* 項羽向張良(就他人的眼光,張良並非完全的劉邦立場,而是以韓國復國為主)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前往漢地)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鬆懈劉邦再復出的動向。

* 劉邦受困於滎陽城(滎音「營」,yingˊ)時,以計策挑撥項羽與范增間的互信,致使范增求去,項羽自此失去身邊最佳的謀臣。

*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完全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 天下平定後,由於出身江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江蘇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掌握關中與函谷關,可以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後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

* 解除造反危機。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沒進行論封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的一庭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劉邦向張良詢問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們正在討論如何造反?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張良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主公最痛恨誰?劉邦回答:雍齒,因他經常譏辱我。張良說:現在請主公先封賞雍齒厚重黃金,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主公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我們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

* 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後確實奏效。

關中王

當年,楚懷王為了激勵士氣,曾經頒布了一條命令,誰先進入咸陽,就封誰為關中

王。漢元年(西元前二○六年)十月時,正是秋風蕭瑟,草木含悲之時,一場肅殺的氣

氛正要展開。在咸陽附近的灞上,聚集了千軍萬馬,號稱十萬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無

數的旗幟迎風飄蕩著,軍容聲勢非常浩大,劉邦修招降書一封,派人送往秦廷。



  子嬰已聞劉邦兵臨城下,朝中不少官員聞訊而逃,子嬰自知已到了山窮水盡之地,

自已也無力可以挽天,想起當了四十六天的皇帝即將要完結,子嬰不禁地潸然淚下,縱

使心中有千萬個不願意,但也無奈地提起筆寫好降書,再遣人呈給沛公劉邦。



  出降之日,劉邦營寨的前頭塵土迷漫飛揚,依稀可見到一隊素車白馬的車隊,它們

朝著軍營這裡走了過來,子嬰帶著文武官員,他們身穿著素衣,駕著素車,乘著白馬,

用帶套頸,手捧著傳國玉璽,行至軹道,恭候劉邦。



  聽到了秦王子嬰來降消息,劉邦的心中雀躍不已,笑道:「諸將,秦王來此向我們

投降,我們何不到外頭去接見呢?」

 

  劉邦立刻整頓兵馬,列隊前進至子嬰面前,秦王子嬰見到了劉邦,隨即跪地請降,

恭謹地捧著玉璽,劉邦傲然地拿起玉璽,命令子嬰起身,尾隨其後入寨。此時,諸將中

有人請殺子嬰,他們甚至還拔出佩劍來。



  劉邦見狀,隨即喝道:「懷王命我入秦,因我寬容大度,子嬰已降,殺他不祥,就

此決定,切勿多言!」眼看一場劍拔弩張的衝突即將展開,就在劉邦的喊喝制止聲下消

弭無蹤,他們頓時收起了佩劍,二話不說地立在一旁。



  此時,張良走到了劉邦的身旁,嘴巴湊到了劉邦的耳旁,細語:「沛公,咸陽城可

是繁華富庶之地,而這些將士兵卒卻是村夫野人,要是不事先約束他們一下,等到他們

一進入咸陽城之後,包管他們會來個燒殺擄掠,屆時,沛公之師與秦國之兵有何差別,

秦國因暴虐而滅亡,難道沛公要步入其後塵。」



  聽完了張良的分析,劉邦立即知曉其意,說道:「諸將,不久大家就要進入咸陽城

了,不過,我在此宣布一件重大的事情。」在這個時後,劉邦故意停頓了一下:「一進

咸陽城之內,軍士一律不准燒殺擄掠,違者處以軍法極刑。」



  一些諸將聽到了:「不准燒殺擄掠。」這幾個字,心裡頭早就已經涼了大半截了,

叫嚷與噓聲此起彼落,有人出言:「沛公,我們為你出生入死,無疑是想撈到一點好處

,而你卻下令不准燒殺擄掠。難道‧‧‧。」



  話都還沒說完,隨即有人插話:「沛公,不准『燒殺』也就算了,竟然,還要我們

不准『擄掠』,縱使,我們將領都同意此事,相信,軍中的弟兄也會有人反對。」此話

才一說完,又有多人跟著瞎鬧起鬨,許多將領也加入聲援,紛紛為其手下兵士請命,冀

望劉邦能夠收回成命,至少也該讓兵士們擄掠一番。



  天空之中,飄來一大片厚厚的雲層,遮蔽了陽光的照射而形成陰影,此時此刻,劉

邦做下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朗聲宣布:「可以將府庫裡的金錢,分點給各位軍中同袍,

但是,絕不可以燒殺擄掠,尤其是驚動擾亂城民,違反此法者按律處死。」



  諸將聽說有府庫裡的金錢可分,眾人也就沒有太多的異議。此時,眾人一行浩浩蕩

蕩地朝咸陽城出發。另一方面,咸陽城的父老一聽漢軍要來,人人嚇得不知所措,大家

紛紛把值錢的東西藏起來,把自己漂亮的老婆或女兒給藏匿起來,他們深怕暴力軍團即

將來臨,此時,咸陽城內已經人心惶惶。



  只見旗海迎風招展,發出了霹啪聲響;金戈銀戟燦爛生輝,碰出了鏗鏘聲響;馬鳴

嘶嘶耀武揚威而來,車行轔轔大軍壓境而至,一條黑壓壓的長河,蜿蜒地朝咸陽城內湧

來,城父的父老見此情形,內心不禁地擔起心來,紛紛地合什默禱著,也趕緊地關門閂

戶,更不趕隨意到處亂逛。



  為首的劉邦英姿煥發,傲然地騎著高大的駿馬入城,其他的諸將也忠心地緊隨在後

,偌大的咸陽城街道有如死城般,街道市集進入一片死寂,彷彿被時間給凍結住了,只

見這支義軍紀律嚴整,劉邦的軍隊並沒有對尋常的百姓有所侵犯,他們直接前往咸陽宮

了,咸陽城的父老對此舉動感到意外,均道:「劉邦的軍隊,真是仁義之師,與項羽軍

一比,有如天壤之別。項羽的所帶領的軍隊,所到之處必遭蹂躪,任由士兵燒殺擄掠,

大肆強奪財物女人。二人同樣是反秦義軍,為何差別會這麼地大。」



  劉邦等人一到咸陽宮之後,將領與士兵們趁機打開府庫,只見府庫之中堆滿了金銀

財寶,黃澄澄的黃金,真是金光耀眼;白晃晃的白銀,煞是銀燦無比;一堆堆的銅錢,

連數也數不完;至於明珠古玉,更是不計其數。



  此時,大家都見錢眼開,滿心喜悅地分著銅錢。



  謀士蕭何帶人進入丞相府,將秦廷法律圖書及相關典籍,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再

命人運回營中典藏。這些文獻,詳細記載了關於秦朝的法律制度、關口要塞的分佈、全

國戶口的登記、各地的經濟等資料,日後,它們成為蕭何輔佐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

朝的重要利器。



  劉邦安頓好兵馬之後,便步入秦廷的內宮之中,只見雕樑畫柱,橫樑雕得栩栩如生

,直柱畫得生動逼真;至於亭台樓閣,亭台蓋得層層異樣,樓閣建得室室不同;真是做

工精美,極盡工藝之巧,煞是規模壯觀,窮盡奢華之能。



  劉邦在往內一走,來到了皇宮內苑,此乃女眷之所,只見廳旁內室,懸掛著五顏六

色的帷幔,堆放著千奇百怪的珍玩,成千上百的宮女,見到劉邦的到來,紛紛迎了上去

,各個笑意盎然,有的如雨後海堂,有的似迎風楊柳,有的若帶露荷花,有的像待放玉

瓊‧‧‧劉邦看得目不暇給,身上的三魂七魄給勾了去,整個人茫酥酥而且飄飄欲仙。



  在秀色可餐之下,在鶯聲燕語之中,此時,劉邦忘卻了軍務,他也迷失了志向,有

如航行大海中的孤舟,隨著波浪任其飄盪浮沉,劉邦在鶯聲燕語的蝕骨消魂之下,魂魄

早已遨翔於浩瀚無邊的天際,此時此刻,劉邦整個人沉醉在溫柔鄉之中,早已將軍政要

務拋出九霄雲外了。



  另一方面,張良有要事要找劉邦,樊噲也有急事要找劉邦,二人尋遍了營帳的裡裡

外外,就是找不到劉邦的影子,畢竟,樊噲頗為知曉劉邦的習性,他直接闖入皇宮內室

來找,果然不出所料,劉邦就沉醉於胭脂花粉之中,雙手摟著美人的纖腰,嘴兒親著美

人的粉頰。



  看到了這一幕,樊噲的心中就有氣,大步地走到劉邦的跟前,隨手推倒了滿桌的酒

菜,還拉開依偎在劉邦懷中的女人,怒道:「沛公想要有天下呢?還是想做個富家翁?





  劉邦興致正濃,突然被掃了興,一看是樊噲所為,也就默默不語了。



  心中一怒,樊噲又道:「沛公一進入咸陽,就鑽入這女人堆中,看看這些宮女后妃

,那個不是長得消魂蝕骨;再看看這些器具擺設,那件不是精巧極致而窮極奢華,這些

不就是亡秦的鐵證嗎?難道沛公要步入亡秦的後塵嗎?」樊噲一邊說得極為激動不已,

手兒一邊對著女人與器物指指點點。



  這些女人怕極了,紛紛躲著樊噲的指點,她們更怕樊噲一時氣極了,拿她們當出氣

包,拳頭或刀劍就往她們的身上招呼。



  劉邦不為所動,極淡然地說道:「我身體感到疲憊萬分,今晚就在此處住上一宿,

你要是有什麼要緊的事,那就明早再說不遲。」說完之後,劉邦再也不理樊噲,直接把

他推出門外。



  被趕了出來之後,樊噲則懊惱萬分,雖然,想把劉邦硬架出來,但是,又不能以下

犯上啊!最後,氣急敗壞地來找張良。



  才剛走出宮門,就碰上了張良,樊噲就將沛公之事說了一遍,請求張良想想辦法來

規勸劉邦,張良點頭應允,隨即走進宮內。



  張良一進到了內宮,看到了劉邦正摟著宮女,張良淡然地說道:「秦國的暴虐無道

,沛公才能夠到此。您為天下去殘除暴,就該除去秦國暴政,您才一進入秦宮,就想在

此處享樂。」劉邦聽到了此處,神色之中早已動容。



  張良又道:「沛公要是貪圖一時之樂,恐怕將會步入滅亡之路。今日秦朝滅亡,明

日沛公尾隨,請沛公三思啊!況且,閣下的言行定然會傳了開來,何苦為了貪圖一時之

樂,而毀掉了大好的前程。古人有言,良藥苦口益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樊噲之言甚

是有理,沛公應當好好考慮。」



  劉邦乃是明智之人,聽完了張良的分析,隨即頓然醒悟,推開了懷中的女人,起身

謝道:「承蒙你的提醒,我就離開此地。」劉邦頭也不回,跟著張良走了出去,劉邦命

人封了府庫,關閉宮室,親自統兵還軍灞上。



  其實,秦軍的主力在河北抵抗項羽,因此,劉邦撿了一個大便宜,趁著關中空虛而

攻了進來,如今,項羽的軍隊也打敗了秦朝的主力軍,他也要朝關中地區開了進來,到

時後的情勢發展又會如何呢?雖然,當初大家有所約定,誰先入主關中者為關中王,但

是,項羽真的是一位信守承諾之人嗎?



  有人獻策建議劉邦,據守關中自立為王,此一建議,讓劉邦心動不已,劉邦心想:

「關中地區的確易守難攻,而且,還是極為富庶的地方,只要能夠守住函谷關,就可以

保住關中安全無虞。」



  正當劉邦有此打算時,謀士張良隨即加以否決,張良說道:「沛公,我們只有區區

十萬軍,而驍勇善戰的項羽,他卻統領著四十萬軍,如此實力懸殊的二軍對峙,我們無

疑是以卵擊石。」



  劉邦內心紛亂,問道:「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張良笑道:「想要成功之人,要懂得趨吉避凶,當前,我們與項羽的實力相差過於

懸殊,所以,我們應該退回灞上,不該與項羽發生正面衝突。」只見劉邦點了點頭,一

副認同贊成的模樣。



  張良又道:「想要做大事的人,要懂得收攬人心,今日,人民受了多少的秦朝暴政

,人民之苦已經到了極限,何不廢除秦朝苛刻的暴政,讓人民感受到沛公的仁政,就從

咸陽城做起吧!畢竟,沛公有可能是關中王,且‧‧‧。」



  張良的話都還沒說完,劉邦已經心領意會了,隨即說聲:「好,太好了!此事就這

麼辦,此事就由你來籌劃。」



  自從劉邦進入了關中之後,劉邦嚴令軍隊必需恪守軍紀,因此,士兵們對城裡的老

百姓秋毫無犯,人民的生活也絲毫不受到影響,故關中父老對劉邦的舉動讚譽有加,他

們都希望劉邦能當他們的關中王。



  過了幾天,劉邦召集了關中的士紳父老,請他們來到了灞上開會,劉邦見人員都已

到齊,朗聲宣布:「鄉親父老們,秦國的苛政壓迫著大家,讓大家喘不過氣來。大家毫

無說話的自由,只要稍微批評一下當局或時政,整家族之人就要被殺頭,二人聚在一起

議論時政,就要被送到鬧市砍頭。」說到此處,劉邦故意停了一下,雙眼有神地凝視著

台下,台下的父老們,人人頷首點頭。



  劉邦又道:「我奉懷王之命,率義軍伐無道。懷王與諸侯有約,先入關者,為關中

王,如今,我已入關,我當為關中王。現在,我與父老們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傷人

及盜賊,按輕重處罰,就此三條刑法。至於秦朝苛法,全部予以免除,召集各位前來,

就是為了宣布此事,最後,各位還有問題嗎?」



  此時,有位年高德紹的宿老發問:「沛公,您為何不留在城裡,當起了關中之王。

」此話才一說完,旁人紛紛附和:「沛公,我們奉你為王。」「沛公,不要捨棄我們」

‧‧‧「沛公,隨我們回關中,不要待在灞上。」



  劉邦見民心如此地擁護,外表雖無喜悅之色,內心卻無比的雀喜,劉邦朗聲說道:

「我之所以會還軍於灞上,是等候其他諸侯的到來,共同約束,別無他意。」父老士紳

聽完,無不歡喜雀躍,連讚沛公聖明,讚譽聲此起彼落。



  會後,沛公嚴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違令者,斬無赦。又命人四處張貼告示,以

安撫人民浮動之心。



  秦地百姓見沛公如此仁義,紛紛送來了牛羊酒食,犒賞三軍,以饗士卒,但沛公辭

而不受,都推說倉中糧多,不必勞動一方,不需勞民傷財。自此,秦地之民無不感載劉

邦之德,唯恐劉邦不想當他們的關中王。



  初時,劉邦的確有據城為王的打算,因此,派出幾千兵駐守於函谷關。這一方面,

項羽打敗了秦軍,秦將章邯帶兵投降,不過,卻發生了一件慘絕人寰的坑殺事件,在一

夜之間,坑殺了二十萬的秦兵。



  原來,秦朝初期正值鼎盛之時,山東百姓到了關中服役,常常受到秦朝官吏虐待。

秦將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士卒常對秦兵進行報復,激起了秦兵的忿怒與不滿,於是聚

集相議:「章邯騙了我們歸降項羽,現在我們受盡了凌辱,假如進關能滅掉秦廷,那再

好不過了。要是無法徹底打敗秦朝,我們的家人必然被秦廷賜死,我們也會隨項羽東歸

,如此一來,我們該怎麼辦呢?」



  降軍的忿怒與不滿,怎可能感受不出來,況且,降軍的言行議論,早已傳到了項羽

的耳朵,更激怒了這位天煞星。項羽找來了英布、蒲將軍,怒道:「現在,這些秦兵人

心惶惶,天天耳語一些是非,很有可能想要叛變,這些事情你們知道嗎?」



  英布恭謹地答道:「秦兵對楚軍(項羽之軍,稱之楚軍)不滿,早就有所耳聞了,

這也不是什麼新聞了,不知將軍要如何處置?」



  項羽的手勢一比,做出了殺人之意,說道:「雖然,秦兵已經投降,但是,他們內

心不服。倘若我軍進入關中,秦兵思叛反噬我軍,屆時,我軍危矣。不如用計殺之,獨

留章邯、司馬欣等諸將。」



  英布及蒲將軍頷首抱拳領令,於是在興安城之南邊挖一大坑,就在一夜之間坑殺了

二十萬秦朝降兵。章邯、司馬欣等人聞訊,心中悲慟不已,滿面老淚縱橫。消息傳到了

關中地區,聽聞者莫不痛哭失聲。自此,秦地的百姓對項羽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飲

其血。

 

  坑殺了秦兵之後,項羽帶兵往關中前進,來到了函谷關,結果,遭受到劉邦軍隊的

阻撓,項羽一怒,隨即命人強力攻打函谷關,楚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函谷關。



  項羽拿下了函谷關之後,馬不停蹄,人不停步,直接來到了鴻門附近紮下大營,此

時正值十二月天,項羽下令,各營設宴,美酒佳餚,大饗將士。

 

  項羽又召來各軍主將,商討對付劉邦的方法。大帳之內,燭火明亮,項羽環顧各軍

主將,語氣略帶不滿地說道:「我們捨命與秦軍拼殺,劉邦卻趁機入關亡秦,既知我軍

必來,他又遣將守關,這樣的心態,該如何處置?」項羽威嚴地看著各位,想從他們的

口中得知答案。



  其中有人提議:「劉邦攻入關中,本為懷王所遣,他雖然據關無理,我看還是回報

懷王後,再作定奪。」



  項羽對懷王派宋義為將,早已心懷不滿,如今聽此將如此說,項羽更是怒不可遏,

怒道:「懷王遠在彭城,叫我如何等得!」眾人見項羽暴怒,大家頓時不發一言。



  此時,帳外士卒來報,說有一人受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遣,特來求見上將軍項羽,

項羽聞報一愣,隨後召他入內,問道:「你來此地,找我何事?」



  使者答道:「小吏奉曹無傷之命,特來轉告上將軍。劉邦想做關中王,欲用子嬰為

丞相,而且,秦國的珍寶已全入他的手中。」



  項羽一聽,二目圓瞪,髮鬚怒張,拍案而起,怒喝:「劉邦如此無理,我定要消滅

他。大家好好吃一頓,明日一早進攻灞上。」



  看見項羽暴怒,范增趁機進言:「劉邦在山東時,既貪財又好色,如今,進入咸陽

城內,既不掠奪財物,又不侵近女色,前後判若兩人,如此可知,劉邦胸懷大志,意欲

稱王天下,冀望上將軍發兵攻擊,不要失去了良好機會。」



  於是,項羽下令,五更造飯,清晨發兵討伐劉邦,意欲殺個措手不及。又遣回來報

信之人,讓他轉告曹無傷,明日就要進兵,請他作為內應。



  項羽的叔父項伯,年少時受恩於張良,他也參與此次會議,一聽項羽要攻打劉邦,

尋思:「項羽攻打劉邦,原本與我無關,不過,災禍必殃及張良,我不能見死不救,何

不通風報信耶?讓張良有所防範。」項伯主意既定,當下,退出帳外,趁夜離營,快馬

加鞭,馬不停蹄,直奔灞上,通風報信。



  項伯來到了灞上,隨即找上了張良,急道:「恩公快走!明日,項羽即將舉四十萬

大軍攻來,要是再不走的話,可能就走不了。」



  聽項伯這麼一說,張良嚇了一大跳,問明了原因之後,淡然地回答:「謝謝項兄的

忠告,我不能就此逃走。」



  項伯有點著急了,急拉著張良之手,慌忙地說道:「劉邦將亡,恩公與劉邦同死何

益,不如隨我快走!那還有活命的機會。」



  撥開了項伯之手,張良耐心地解釋:「項兄,韓王要我輔佐沛公,沛公今日有難,

我卻私自脫逃,於情於法不義。請君稍候,待我告知沛公後,再做定奪。」說完之後,

隨即離開,留下了一臉錯愕的項伯。



  張良匆匆來見劉邦,急道:「沛公,大事不好了,項羽明早將舉兵攻來,又是誰建

議要駐兵於函谷關呢?」



  劉邦內心慌了,憂心地問道:「項羽要攻來,這該怎麼辦?至於駐守函谷關一事,

它是鯫生所建議之言,他說派人扼守關口,以防止其它諸侯進入,這樣一來,我就可以

稱王於此地了,難道他說錯了嗎?」

 

  張良心裡罵道:「鯫生,不知利害的庸儒。」



  思考了一會兒,張良看著劉邦,淡然地問道:「沛公,你自料所率將士,能與項羽

對敵嗎?」張良銳利的雙眼,似乎要透視著劉邦的內心。



  沉默了一會兒,劉邦低下頭來,靦腆地說道:「我軍只有十萬人,項羽統領四十萬

人,我軍實在‧‧‧實在不是項羽的對手,但又能怎麼辦?現在,縱使棄營‧‧‧棄營

逃跑,我們跑得了嗎?」



  張良神色沉重,鄭重地說道:「沛公,唯今之計,只能懇求項伯,由他去向項羽說

情,或許還有挽救的機會。」張良隨即向劉邦面受機宜。



  劉邦一聽,好奇地問道:「項伯是誰?你又如何認識項伯。」



  張良淡然地說道:「項伯乃項羽的叔父,年少時犯了殺人罪,由於我的暗中資助,

他才得已逃脫活命,如今,也是他來向我們通風報信。」



  於是,張良走出了帳幕,來邀請項伯去見劉邦,劉邦舉杯為項伯祝福,並且,與項

伯訂定了姻親關係,然後,劉邦假意誠懇地說道:「自我入關以後,所有東西連動都不

敢動,官民的戶籍與財寶全封存在府庫中,無疑要等待上將軍來查閱。我會派人駐守函

谷關,為的是防止盜賊入侵,或防備有非常的事態發生,日夜都在等待上將軍來到,我

怎麼會背叛上將軍呢?因此,懇請閣下把此事告訴上將軍。」語氣真誠,態度恭謹。



  聽完了劉邦的解釋,項伯拿桌案上的暖酒一飲而盡,說道:「沛公,此事我會代你

向上將軍解釋,不過,明早請你早一點來向上將軍道歉。」項伯說完了之後,在張良的

奉送下,跨上了駿馬,疾奔回營了。



  項伯回到了營寨後,就直接來項羽了,並且,把劉邦的話告訴了項羽,最後,項伯

還加上了一句話:「劉邦如果不先攻占關中,你怎麼進得去?人家有大功勞,你反而要

攻打他,實在是不合理。」



  見項羽默不作聲,項伯又道:「明早,劉邦會親自來向你道歉,至於你還要不要再

攻打他,最好你還是想一想吧!」



  聽完了劉邦的解釋,還有項伯的分析之後,項羽覺得也蠻有道理,也就決定不攻打

劉邦了。



  隔天一大早,劉邦帶著數十位隨從,一行人來到鴻門這裡,想要向上將軍項羽陪罪

,一見到了項羽之後,劉邦謝罪地說道:「我與上將軍合力攻秦,上將軍在黃河以北作

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因為,上將軍英勇地對抗著秦國的主力軍隊,因此,我才能夠

不費吹灰之力進入關中,這一切的功勞無疑都是拜上將軍所賜。」聽到了劉邦的吹捧,

項羽頓時喜上了眉梢。



  看見項羽臉上露出淺笑,劉邦則假意無奈地說道:「雖然,我最先進入了咸陽城,

我是去把府庫與宮室等封閉,並安撫關中的百姓要守法,以免有人趁機竊占擄掠,而我

退回了灞上等候,這一些的措施與作法,無疑要迎接上將軍的到來,如今,上將軍卻誤

會了我有謀叛之心,實在讓我感到非常地痛心,不知上將軍因何懷疑我?」



  經由劉邦這麼一問,項羽只是淡然地說道:「是你的部下曹無傷說的,他說你有反

叛的意圖,不然的話,我怎麼會這樣做呢?」項羽的表情頗為傲然,一副死不認錯的模

樣。



  接著,項羽把劉邦留下來喝酒,此時,項羽與項伯面東而坐,范增則面南而坐,劉

邦面北而坐,張良則隨側伺候。



  帳內酒宴一開,帳外聲樂大作,項羽豪興大發,劉邦如坐針毯,主人真心勸酒,客

人提心吊膽,范增萌生殺意,張良步步為營。酒過三巡之後,范增的目光有意無意地向

項羽示意,又舉起腰間所佩的玉玦向項羽示意三次,要項羽趕快下決心刺殺劉邦,結果

,項羽不是無動所衷,就是假裝沒有看到。



  見項羽默然不理,范增急得直跳腳,於是,范增趕緊跑出帳外,他找來了項羽的堂

弟相莊,說道:「項莊,今日要是不除去劉邦的話,明日我們將會成為他的階下囚。項

王不忍心殺掉劉邦,你可入內向劉邦祝壽,然後舞劍助興,你再藉機刺殺劉邦,如此一

來,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項莊一入帳內,走向劉邦跟前,給沛公等敬過酒,再退至營帳中間,遂恭手一禮,

說道:「飲酒應當助興,軍樂有所不足,不如項莊舞劍,得以添加情趣!」



  項莊說完話後,也不等人回應,隨即拔劍舞了起來,只見他劍隨身走,跨躍挪移,

拿捏得恰到好處,舞出了一團燦爛的銀網,眼看項莊的身影直往劉邦的跟前靠近。



  張良何等聰明之人,見范增退了席後,換項莊走了進來,隨即知曉,項莊舞劍,意

在沛公。趕忙以眼神示意著項伯,冀望項伯能出面解圍。



  項伯起身,拔出佩劍,說道:「一人舞劍窮極無聊,二人對劍煞是可觀。」此時,

項莊已經接進劉邦,想要伺機一劍刺殺,沒有想到項伯的劍也來了,格開了項莊的劍,

二人你來我往,雙劍纏鬥不休,哪裡是舞劍助興,簡直是生死搏鬥,彼此要不是有叔姪

情份,早就有人見血身亡了。



  劉邦見項莊舞劍,已有不祥之感,待及劍氣臨身,心中大叫一聲:「我命休矣!」

正惶恐間,項伯挺身保護,才使劉邦鬆了一口氣,不過,內心之中還是忐忑不安,畢竟

,二人的寶劍在自己的眼前飛舞著。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二人的對峙並無和緩的現象,又見項羽並無意制止此事,張

良趕緊地偷溜出了帳外,找來了猛將樊噲。



  樊噲搶著問話:「裡面的情形怎麼樣了,快一點說啊!」



  張良焦急地說道:「事態緊急!項莊正在舞劍,意圖刺殺沛公。」



  樊噲一聽,這還得了,他左手持盾,右手執寶劍,就往營帳衝了進去,帳外的兵士

阻擋不了,進了軍門,撩開幕帷。項伯與項莊的舞劍頓時停住,紛紛退到一旁防範,深

怕此人會對項羽有所不利。



  項羽怒目站了起來,右手按著劍柄,怒道:「來者何人?膽敢如此無禮?」



  張良和顏地說道:「將軍,他是沛公的侍從樊噲。」



  見樊噲一副不怕死的模樣,頗具有一副英雄氣概,項羽讚道:「了不起!好一個不

怕死的壯士,來人啊!給他一杯酒,賜他一點肉。」



  項羽一說,左右聽命,趕緊送來一斗美酒,還有一隻生的豬肘,樊噲接過了美酒,

隨即一口氣把它喝完;接著,把生的豬肘放於盾牌上,用劍一邊切一邊吃,不一會兒工

夫,也將肉吃得一乾二淨。



  看著樊噲豪邁的吃法,項羽已有惺惺相惜之意,見樊噲吃飲完畢,項羽含笑地問道

:「壯士,你還可以再喝嗎?」



  經由項羽一問,樊噲豪興大發,雙眼直視著項羽,爽朗豪邁地嚷道:「我連死都不

怕了,這一點點的酒與肉,又算得了什麼?」



  聽到樊噲這麼說,項羽一頭霧水,好奇地問道:「壯士何出此言?」



  樊噲的中氣十足,正經地朗聲說道:「秦朝暴虐無道,天下英豪起義,懷王與眾將

有約,誰先入關滅秦者,就封他為關中王。如今,沛公攻破秦都,首先進入咸陽,他卻

不敢稱王,全部還軍駐守灞上,無疑是要等待將軍,如此勞苦功高,未有封爵之賞。將

軍反聽信小人之言,意欲誅殺有功之臣,那將軍和暴秦有何差別?我未經傳宣,擅自闖

進來,我願意受罰。」



  樊噲的一番言語,說得項羽無言以對,此時,項羽要樊噲留下,並讓他與劉邦及張

良坐在一起。不久,張良向劉邦使個眼色,劉邦隨即會意,他向項羽宣稱要上一下廁所

,劉邦並示意樊噲隨他上廁所。



  劉邦等人走出去了之後,張良也藉機偷溜了出去,一到了帳外,三人來到一處偏僻

之處,張良看著劉邦,憂心地說道:「沛公,范增對你虎視眈眈,隨時都想加害於您,

在這裡多麼地不安全,我看您還是藉機逃回灞上吧!」



  劉邦支支吾吾,內心有點猶豫,雖然,很想直接逃回灞上,但是,又怕項羽一怒追

來,因此,劉邦有點膽怯地說道:「我未曾向項羽告辭,怎麼可以私下逃跑呢?這樣不

是很失禮。」



  張良焦慮地說道:「項羽已經醉了,就不用顧忌了。沛公,現在不走,等待何時?

」此時,張良示意著樊噲,樊噲也心知肚明。



  樊噲急道:「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告什麼辭?」



  劉邦還在猶豫,張良見狀,又道:「沛公您只管走,留我下來即可,我代您向他們

告辭,您身上所帶的禮物留下幾件,作為饋贈的禮品。」這時,劉邦交付張良一雙白璧

,一對玉斗,留下了自己的車馬,他和樊噲各自騎馬,一路馬不停蹄地回到灞上。



  見劉邦上馬走遠了之後,張良才偷偷地潛回帳內,不久之後,項羽已睡眼矇矓,似

睡若醒,他隱約地覺得事有蹊蹺,劉邦上個廁所也太久了,怎麼還沒有見他回來。



  項羽隨即命人去找,找了好一會兒,有人回報,說劉邦的車馬還在,唯獨找不到劉

邦的下落,此時,項羽轉過頭來問張良。



  喝醉了的項羽,口齒不清地問道:「劉邦呢?他怎麼不見了。」



  張良趕緊地上前,躬身拱手行個禮,恭謹地說道:「沛公不勝酒力,已經回營安歇

,因為,沛公不能當面向將軍辭別,所以,留下微臣來向將軍賠罪。沛公還囑咐我奉上

白璧一雙,恭獻上將軍;還有玉斗一對,恭獻范將軍。」說完之後,張良隨即拿出白璧

與玉斗,分別呈獻給項羽與范增。



  項羽接過白璧之後,把它們放在桌子上;范增接過了玉斗之後,就直接把它們甩在

地上,隨即拔出佩劍把它們擊碎,嘆道:「唉!這小子不可與他圖謀大事,日後,劉邦

必與項王爭奪天下,我們都要當他的階下囚了。」范增把說完之後,怒氣沖沖地走了出

去。



  幾天之後,項羽率軍直入咸陽,他看到了阿房宮的奢華,華麗的樓閣亭台豎立高聳

,壯觀的亭榭迴廊綿延數里,項羽見到這一幕,無明怒火頓起,他放了一把火,就把阿

房宮給燒了,這把火燒了足足有三個月,只見烈火奔騰紅光遍佈,風勢助長了烈火的氣

燄,在黑夜之中,有如一條長長的火龍,它就蜿蜒在咸陽城之內,像似要縱天而飛的模

樣。



  項羽不但燒毀了阿房宮,他還殺了秦王子嬰及秦室王族,更縱容部下去燒殺擄掠,

此時,咸陽城變成了一座屠場,屍骨殘骸到處可見。



  范增一入城之後,立刻命人隨他進入府庫之內,他用心地搜集各種圖書典籍,沒想

到蕭何比他快了一步,此時,他也只能從殘存的典籍之中去尋找。不過,范增對於占卜

知識略有涉獵,也對於此類知識頗有興趣,無意之間一本書吸引住他的眼光,他隨手拿

來翻了開來,一見到作者的名字是伍子胥,范增欣喜若狂地親自收藏,其餘的書籍典策

則命人運回營寨。



  范增一回到營寨之後,廢寢忘食地讀起《占卜要義》來,可是,再怎麼讀它總覺得

有些怪異,但是,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其實,范增也是一位博學多聞之人,一生所

看過的書不計其數,所看過的占卜類的書籍也不少,唯獨這本《占卜要義》最為奇特。



  原來,項羽的火燒阿房宮,縱容楚兵燒殺擄掠,早已經把咸陽城搞得風風雨雨,引

發了咸陽百姓對項羽的怨恨,等到范增發覺此事之時,早已經為時已晚了,范增的心裡

明白,縱使現在能阻止項羽的暴行,那也無濟於事了,畢竟,事情都已經發生了。



范增右手拿起《占卜要義》一書,對著它嘆道:「天啊!難道天意要毀滅項羽嗎?為何

我沉迷於這策《占卜要義》呢?卻忘了要好好地督導項羽,因我的一時疏忽,造成了千

古長恨。」



  這時,范增忿怒地將手中的《占卜要義》一丟,只見書策展了開來,上頭的家訓映

在眼簾,寫著:「伍家子孫受教,此書乃傳家寶,不可輕易視人,應當用心體悟,內容

倒是其次,首重四句真言,切記!切記。」



  雖然,范增曾多次看過此家訓,但是,范增從來都不放在心上,如今,看到了「‧

‧‧內容倒是其次,首重四句真言‧‧‧。」二句,范增的心中頓然另有想法,他仔細

地默唸著四句真言。



  書中卜術,智隱慧藏。

  策劃得當,如得瑰寶。

  藏蘊珠璣,大展鴻圖。

  有謀有智,將相才矣。



  范增來回地踱步,整個人陷入沉思,心想:「沒錯!伍子胥的確有經天緯地之才,

他的策略與謀劃的確得當無誤,他輔佐闔閭奪位復國,又利用吳國之力伐楚報仇,也幫

助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他的確是有謀有智的將相之才。」



  此時,范增的思緒一變,尋思:「從表上看來是如此沒錯,但是,伍子胥的一生乖

舛不順,他希望他的子孫成為將才嗎?他自知不見容於吳王夫差,才會把兒子伍封託孤

於齊國鮑息,他為何還會傳下這部《占卜要義》呢?」



范增手撫摸著竹簡上的四句真言,心中也跟著默唸了數次,范增一面摸索著竹簡上文字

,邊看著字體的刻寫字跡,此時,范增突然靈光一現,他仔仔細細地看著四句真言,終

於,他瞧出四字真言的秘密了,他已經了解到伍子胥的用心了,原來,真正的祕密就藏

在四句真言之中。

項羽本紀(史記)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万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与籍避仇于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 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 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 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 “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瞬1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惊,扰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2伏,莫敢 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杰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時 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于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于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 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与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适用,乃 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陳嬰便為王,异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 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于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万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 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并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与 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 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3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胜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 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4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項梁然其 言,乃求楚怀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怀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与怀王都盱台。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与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于東阿。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 趙不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欲与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 為与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于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 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此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胜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 君畏之。”項梁弗听。乃使宋義使于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 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与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与呂臣軍俱引兵 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万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從盱台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陵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与計 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 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趙,戰胜則兵罷,我承其敝;不胜,則我引兵鼓行 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 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 河因趙食,与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于將軍, 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与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 時,諸將皆懾2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与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于怀王。怀王 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遺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戰少利,陳餘复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离,与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离。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 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 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 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于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將軍孰計 之。”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攻 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万數,而諸侯并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 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 哉!將軍何不還兵与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与身伏斧5質,妻子為戮6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 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与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紆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听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到新安。諸侯吏卒异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胜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 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 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听,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与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与項羽相見。沛公 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鴻 門,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為龍虎,成 五采,此天子气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与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 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与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 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 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复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与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复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 之言,令將軍与臣有隙。”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飲。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 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玨7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 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与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 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 “此迫矣,臣請入,与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8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 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与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 彘肩。”則与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复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 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 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与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听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 “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 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与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 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与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 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 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 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与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怀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約。”乃尊怀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 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与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 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 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 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 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9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9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 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 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 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 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于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功 多,故封十万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 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与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听,荼擊殺廣無 終,并王其地。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譴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 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擊殺濟北王田安,并王三齊。榮与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陳餘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 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听不義,愿大王資餘兵,請以擊常山,以复趙王,請以國 為捍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餘悉發三縣兵,与齊并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餘迎故趙王歇于代,反之趙。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

  是時,漢還定三秦,項羽聞漢王皆已并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令蕭公角等擊彭越。彭越敗蕭公角等。漢使 張良徇韓,乃遺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与趙并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征兵九江 王布。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千人行。項王由怨也。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 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万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 置酒高會。項王乃西蕭,晨擊漢軍項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楚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余万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 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于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坏散, 而漢王乃得与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与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 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 遇楚軍。楚軍遂与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項王之求彭城,追漢王至滎陽,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為齊王。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复与楚而背漢。漢軍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

  項王欲听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与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項王乃与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 舉欲進之。見使者,詳惊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与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 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于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 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万歲。漢王亦与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信曰:“漢王已出矣。”項王燒殺紀信。

  漢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陽。周苛、樅公謀曰:“反國之王,難与守城。”乃共殺魏豹。楚下滎陽城,生得周苛。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万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

  漢王之出滎陽,南走宛、葉,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逃,獨与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修武,從張耳、韓信軍。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漢使兵距之鞏,令其不得西。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項王乃自東擊彭越。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复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項王已定東海來,西,与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与項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 之。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与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 也。”漢王笑謝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項王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 王嗔8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复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漢王大惊。于是項王乃即漢王相与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 怒,欲一戰。漢王不听。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

  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淮陰侯与戰,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韓信因自立為齊王。項王聞龍且軍 破,則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說淮侯。淮陰侯弗听。是時,彭越复反,下梁地,絕楚糧。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与戰,毋令 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复從將軍。”乃東,行擊陳留、外黃。

  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坑之。外黃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 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坑者。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 自剄汜水上。大司馬咎者,故蘄獄掾,長史欣亦故櫟陽獄吏,兩人嘗有德于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漢軍方圍鐘离 昧于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听。漢王复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与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 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万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复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 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 ’也。”漢王听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与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复入 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 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与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于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 破,自陳以東傅海与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 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惊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 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气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 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复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 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 諸君快戰,必三胜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 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8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惊,辟易數 里。与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复圍之。項王乃馳,复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复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 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十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 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与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 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 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万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胜、楊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會其体,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 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胜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与并爭,不可胜 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怀楚,放 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項羽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姓項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羋(讀音mǐ)心(又名熊心)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項羽武勇天下無敵,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數千年來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家世出身

項羽是楚國貴族,與楚王室有血緣關係。項姓,原本來源於楚國王室羋姓,后被封于項地,所以姓項。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滅楚的戰爭中陣亡,其祖先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項羽本人據載是重瞳,即雙眼各有兩個相疊瞳孔,是中國傳統上認為的聖人異相,之前重瞳者,有傳說帝王舜與春秋五霸的晉文公。

項羽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少有大志

《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其叔父項梁因此不滿他,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他兵法,但項羽略知大意以後,便不肯全部學完。

後來項梁因為殺了人,連同項羽逃亡到吳中(今江蘇南部)躲避仇人。秦始皇巡遊會稽(郡治在今江蘇蘇州)時,項羽跟項梁一起旁觀皇帝出巡,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嚇得項梁急掩其口,從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起兵反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到了九月,會稽守殷通打算反秦,找項梁商議,但項梁和項羽殺了殷通。史書記載當時項羽在殷通府中殺了數十到一百人左右。項梁自行舉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八千人。項梁自任為會稽守,項羽則任裨將。

後來項梁率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得到一些反秦軍隊的歸附,兵力增至六、七萬人,進駐下邳。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楚懷王嫡孫羋心,立他為楚王,仍號楚懷王,以爭取楚地民心。

鉅鹿之戰

主條目:鉅鹿之戰

項梁後來在定陶之戰中被秦將章邯殺死,章邯其後率軍攻趙,大敗趙軍,趙王趙歇退至鉅鹿(又名巨鹿)。楚懷王自定陶之敗後遷至彭城,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並封項羽為魯公。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封王。[1]

宋義軍到達安陽後停止前進,在當地停留了四十六日。項羽建議進兵,但宋義不接納,項羽便殺了宋義,楚軍諸將不敢反抗項羽,擁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派人稟報懷王,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前207年,項羽進兵鉅鹿,先遣英布等率二萬人渡河擊秦軍,項羽隨後率其餘楚軍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後砸碎鍋子與鑿沈船隻,意謂不得勝就死,後世稱之為「破釜沉舟」,意謂決一死戰的意思。最後項羽九戰九勝,據《史記》記述,楚軍無不以一敵十,大破秦軍三十萬。其他反秦諸侯軍望風歸附,項羽轅門召見時,全部嚇得跪行,無一敢抬頭看項羽。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

秦將章邯其後率所部向項羽投降,項羽擔心降兵可能生變,於是命楚軍在一夜間在新安城南殺掉秦降兵二十餘萬人,但卻沒有殺死仇人章邯、秦長史司馬欣和都尉董翳。

進入關中

項羽繼續向關中進軍,但沛公劉邦已經搶先一步佔領秦都咸陽,劉邦的部下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當時項羽統率四十萬軍隊,而劉邦只得十萬人。范增遊說項羽鏟除劉邦,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但席間沒有殺他,劉邦平安離去,後世稱此宴為「鴻門宴」。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

自立為王

這時有人勸說項羽留駐關中,可成就霸業,但項羽沒有留在關中的打算,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之後,項羽尊懷王為楚義帝,仗著滅秦功高,另行分封天下。他把原來六國的土地封給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軍將領,而將魏王豹、趙王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封到偏遠地方;又違背與懷王之約,把原本應為劉邦所有的關中,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將,將劉邦封到漢中當漢王。項羽則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這些不當的分封措施,使得一些人對項羽不服,埋下了日後項羽多面受敵,因而失敗的種子。

項羽不久把義帝徙至長沙郴縣,暗中命人在半途殺死他。同年田榮起兵自立為齊王,又派兵支援陳餘擊敗常山王張耳,陳餘復立代王趙歇為趙王。

楚漢戰爭

主條目:楚漢戰爭

前206年,漢王劉邦出兵佔領關中,項羽因在齊地用兵,沒有全力攻擊劉邦。前205年,漢軍趁此機會聯合五國諸侯軍隊共五十六萬人攻楚,佔領彭城,項羽聞訊自齊地率三萬精兵回救,在彭城之戰大敗漢軍,漢軍損失數十萬人,睢水中的屍體甚至堵住了江流,劉邦僥倖逃脫。

項羽率兵向西追擊,漢軍堅守滎陽,令楚軍無法再向西前進。前204年,滎陽危急,漢將紀信扮成劉邦出城投降,劉邦趁機西逃,項羽知道中計後大怒,燒死紀信,楚軍不久攻佔滎陽。

此後楚漢兩軍在今河南省地區成拉鋸局面,然而韓信所率漢軍在黃河以北地區屢勝,彭越也率領部眾侵擾楚軍後方,形勢開始對項羽不利。

前203年,楚漢議和,平分天下,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歸楚。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不久背約,出兵攻楚。劉邦約定韓信及彭越合擊項羽,可是二人卻按兵不動,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後裂土封王利誘韓信及彭越出兵,終於使他們帶兵會合劉邦。

烏江自刎

前202年初,漢軍三方共四十萬在垓下包圍了糧食不足的項羽軍隊,並讓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讓項羽軍誤以為他們的家鄉已經被漢軍掌握。這「四面楚歌」之計,使項羽的軍隊軍心渙散。項羽和他寵幸的虞姬在此際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后,項羽率精銳騎兵決定突圍。

項羽率八百餘人突圍,漢軍以五千騎兵緊追不捨。渡過淮水以後,項羽的騎兵只剩下百多人。項羽在陰陵迷路,向路邊的農夫問路,農夫謊報路徑,使項羽軍迷失在大澤當中。

項羽到達東城時只剩28騎,被漢軍騎兵追至。項羽思量自己不能脫身,於是對部下表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並非是自己作戰不力的責任,然後帶領自己的騎兵突擊,殺死了漢軍的一個將領,漢軍的騎將「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由於項羽把騎兵分成三隊,漢軍不知道項羽真正的位置,只能分散軍隊包圍。項羽又突然衝下去,殺死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傷近百人,自己的二十八人只損失兩個,以此作為自己強悍戰鬥力的證明。

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預備了船給他渡江,但項羽說他以前帶領江東子弟八千渡江,如今竟無一人可以回來,沒有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江。項羽命令士兵全部下馬步戰,最後楚軍全部戰死,項羽獨自力戰漢軍,殺數百人,但也受了幾十處傷。這時他看到老朋友呂馬童,便說「聽說漢用千金的價格、萬戶侯的地位懸賞我的人頭,我就做個人情給你吧」,然後自刎而死。項羽的屍體為呂馬童等五人所得,他們各自得到獎賞。項羽死後,西楚其餘地方皆向漢投降,因項羽封魯公,故魯地遲不肯降,直到漢軍出示了項羽首級之後。

之後,漢王劉邦在穀城(在今山東省內)以魯公禮安葬項羽,並親為發哀,哭之而去。

身死東城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五年……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漢書·灌嬰傳》記載:「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禦史大夫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項羽「烏江自刎」一說中的烏江非現在的烏江,它在東城與歷陽之間,距東城240華里,在秦漢兩朝,東城與歷陽同受揚州刺史管轄。[2]

評價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書中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仍然把項羽的傳記列為本紀,與歷代中國最高統治者平級,是唯一一個享此殊榮而無帝王(皇后)頭銜的人。

項羽的主要軍事對手韓信曾批評項羽為: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賢能將帥,又曾遷逐楚義帝,用兵趕盡殺絕。雖名為霸王,其實民心盡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北宋王安石與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題烏江亭》說:「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誰為君王捲土來。」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贊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有詞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在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那時叫彭城)。

文化影響

項羽的武勇和其個性為中華民族千古流傳。項羽性格剛烈,甚至剛愎自用,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但他寧死不願愧對江東父老,和他與虞姬悲壯美麗的愛情,也為歷代追思,是「霸王」一詞的專屬者。

三國時代的勇將、東吳勢力的奠基人孫策因為武力過人,英勇異常,被人美稱為「小霸王」。

中國傳統戲曲中多有與項羽有關的內容,如近代京劇中有名劇霸王別姬。

由於項羽在江邊自盡,後人將他尊為諸「水仙王」之一,希望項羽的英靈可以保佑漁民及水上運輸、貿易的安全。

韓信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漢高祖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鐘室。

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為了韓信?」蕭何於是推薦韓信給他,認為韓信是一個無人能及的人才(「國士無雙」)。劉邦接納蕭何的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的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向劉邦提出其分析和戰略。劉邦同意,並依照韓信的計劃作出部署。

暗渡陳倉

項羽分封諸侯後,不足一年,齊國已經發生內亂,項羽於是親率楚軍北上平亂。此時,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由韓信領軍「暗渡陳倉」,突襲雍王章邯;漢軍大勝,很快便攻佔咸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關中大部份平定。(注意:《史記》等正史沒有提及「明修棧道」一事。)

諸侯大敗

當章邯還堅守廢丘時,劉邦留下韓信圍攻廢丘;自己則聯合其他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領聯軍56萬人攻佔項羽首都彭城。前205年,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劉邦這時還在沉迷享樂,結果慘敗,退至滎陽。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和未傅者,讓韓信帶往滎陽前線救援劉邦。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自立齊王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詔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但韓信始終抱着「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漢。

助漢滅楚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兩分天下,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項羽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鳥盡弓藏

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將鍾離眛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鍾離眛則自行割頸自殺。韓信帶着人頭於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金(同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韓信知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升官至鉅鹿,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

漢十年,陳豨果真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后、太子等人,但遭親人告密而走漏風聲。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引韓信前來祝賀;韓信被束縛後,被斬於長樂宮鐘室,並誅連三族。

劉邦平定陳豨返回之後,得知韓信已死,「亦喜且憐之」。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什麼,呂后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於是劉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辯稱「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大漢,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呂后吊之於大鐘之內,頭為大鐘所罩,看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無法頂天立地。並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一說是用桃木劍殺之,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

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有的學者認為,陳豨事件是漢朝族滅韓信的藉口。若韓信確實與陳豨相商謀反,聽聞陳豨已死,又怎會自己入宮呢?而也成為不解之謎了。

佚事

*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劉邦曾問他:「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那你呢?」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劉:「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

* 韓信早年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洗衣服的婦人(漂母)的餐飯接濟。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哪裡是為了報答!」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回到淮陰,找到了漂母給了一千兩黃金。

* 韓信在淮陰還曾受到過重大侮辱。淮陰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韓信說:看你一直帶著劍,但是我猜你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沒膽量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看了這人很久,最後甘受「胯下之辱」。韓信封楚王後,找到了這人,封他為中尉,並對眾人說:「這是一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時,難道我不能殺他?但是殺他沒有名目,所以我忍了。」

* 今天在淮安還有漢韓侯祠、胯下橋和漂母祠,紀念韓信及其事跡。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指韓信一生成敗,從被劉邦重用到最終被處死都源於蕭何的影響。「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則又指當年漂母施捨救了他一命,最終還是死在另一個婦人呂后手中。

* 韓信被呂后設計殺害,相傳蕭何為保存其血脈,命蒯通匿藏其子於廣東。

趙姬

邯鄲第一妓館的舞妓---絕代佳人夏蓮
呂不韋對舞妓夏蓮一見鍾情
便想方法幾經周折終於
如願以償得到了夏蓮,並為其改名"趙姬"。

入主秦宮的名妓趙姬---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戰火連年不斷,而秦始皇——贏政「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鞭苔天下,威震四海,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可是誰人知道就是這位讓「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一代霸主秦始皇卻是由一名妓女和一位巨商造出來的。
  這位名妓就是秦始皇的生母,入主秦宮的趙姬。
  提起趙姬我們還得從公元前361年說起,秦始皇的高祖父秦孝公繼秦獻公稱王。當時一些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併,只剩下齊、楚、燕、韓、魏、趙、秦七個勢均力敵的大國,也就是戰國七雄。而秦國地處西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較其他位處中原的六國落後,秦孝公為了振興西秦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力逐漸強盛,勢力開始向東擴張,擊敗了六國合縱的戰略部署,一步步成為七國中的頭等強國。
  到秦昭襄王,在六國之中,能與秦國抗衡的,僅有趙國。趙國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兩度擊敗了秦國的進攻。而且,在澠池會上為和氏壁,趙國的宰相藺相如以其驚人的膽略挫敗了秦王的外交攻勢,迫使秦昭襄王把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入趙作為人質,以保證從此秦國不與趙國為敵。秦昭襄王的這一手,也正是一種權術,
表面上與趙和好,而實際上,他好集中力量遠交近攻侵吞鄰近的國家,擴充自己的勢力,把趙國孤立起來。
  但這一招也就苦了異人,作為人質,行動上受到監視,身邊又無親人和朋友可以談心,他終日抑鬱寡歡,愁腸百結。正在這時,遇到了一位頗有政治眼光的商人這就是嬴政的生父——呂不韋。
  這呂不韋精於心計,借經商之際,遍游了七國。他看到了泰國用商鞅變法之略,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作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呈現出蓬勃的生機,為此,他認定了未來的天下,非秦莫屬。於是,他決定把他經商的巨利轉入政治生涯,押在秦的這顆寶注上。
  異人入質趙國,他認為這正是奇貨可居,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千方百計地與異人結交。為此,他曾問過他的父親,也是個工於心計的商人。「種地能有幾分利益?」他父親說:「十倍」;「做珠寶生意呢?」「一百倍」;他又問:「要是立一位國王,控制這個國家的一切呢」?他父親興奮地說:「好小子,你想入非非,若能這樣,那得到的利益就沒法計算了。」呂不韋望著父親詭秘地一笑:「好,這筆生意我就拿定了!」
  為了下這筆賭注,做成這筆無法計算利益的大生意他首先花了一筆數額不小的金銀,與監視異人的警衛結交,使他們對異人的監視松馳起來,接著進一步與異人結交。
  異人身居異地,舉目無親,一旦有呂不韋經常來往,殷勤照料,自然很快地與他結成了至交,傾吐自己內心的苦悶。呂不韋對他在精神上百般安慰,並為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肯定地說:「未來代周朝管轄天下的,非秦莫屬,現在令祖昭襄王年事已高,令尊安國君即將繼位,你的親母已經去世。你雖有二十幾個兄弟,全都是庶出,而令尊安國君在所有的姬妾中,最寵愛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又沒生過孩子,你如獲得華陽夫人的歡心,作為她的嗣子,再由華陽夫人出面,多吹枕頭風,懇求立你為太子,今後令尊安國君仙逝,這秦的國君寶座非你而誰?你登上秦王
的寶座後,就可以憑秦的國力,一步步實現併吞六國。君臨天下,唯我獨尊的願望這豈不是一著好棋」。
  異人聽了之後,全身熱血沸騰,激動不已,但他繼而一想:「我現在作為人質在趙,好似籠中之鳥,縱有這一機遇,也是枉然啊!」呂不韋一拍胸脯:「這事你別急,我當為你出力,放心,這事包在我的身上。」
  異人聽得認真起來,眼神裡透出異樣的光澤,對呂不韋的話既信且疑,但十分激動。「我先拿出幾千兩金子來,替你打通關節,去到秦國,見到令尊和華陽夫人,替你陳述你的心願;然後,我再設法弄到趙國的軍事情報,設防措施,幫你脫逃趙國回秦,你看如何?異人立即下拜,聲淚俱下,表示如果計劃成功,今後秦國的軍政大權,全由呂作主就是。他怕呂不韋不放心還跪在地上對天發誓:「我若脫禍返秦,榮登君王寶座,若負此恩此德,天道不容,身遭慘死!」呂不韋趕緊將他扶了起來。並說:「我主要是同情你眼下的處境,發自惻隱之情,一種正義感的驅使。至於你以後做了秦國的國君……異人再三說:「軍政大權一定全由你一手掌管,決不食言!」
  呂不韋說:「這是後話,好,你耐心等待,我一定將此事辦成,讓你龍歸大海!」於是,呂不韋以經商的名義去到秦國,先以重金賄通了華陽夫人的姐姐,代異人陳訴了他的心願。並對華陽夫人的姐姐說:「令妹華陽夫人現無子嗣,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如能以異人為華陽夫人的嗣子,進而請華陽夫人在安國君面前進言,立異人為太子,以後異人接位華陽夫人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那時可以垂簾聽政,主管軍國大事,您也可以襄理一切了。」華陽夫人的姐姐聽了心花怒放,贊同呂不韋的主意,並向華陽夫人進言,華陽夫人也擔心今後的地位,同意呂不韋的意見。於是在安國君面前極力說異人的好話,說這孩子心地善良、有孝心、有雄才大略,是諸多公子中的佼佼者,再說將他扔給趙國作人質,這些年也夠他苦的了。細想起來做父母的應該心酸,虎毒不食兒啊!……華陽夫人的枕邊風,撒嬌倚媚,確實把老頭子的心給說活了,對遠留異國的異人產生憐憫之心,於是答應立異人為太子的請求。華陽夫人見大功告成,趕緊通風報信給呂不韋,呂聞訊欣喜萬分,立即轉回邯鄲,把這件事告訴了異人。異人聞之欣喜若狂,對呂感激涕零,一再表示此恩此德當結草銜環以報,決不食言!
  但呂不韋覺得這僅是實現他的宏偉計劃的第一步,而另一個陰謀在他的心中醞釀。當時邯鄲是中原地帶的首富之區,商賈繁榮,文化也比較發達,笙歌彩舞,日夜不絕。擁有來自全國各地如花似玉的名妓,呂不韋從這些名妓中,選中了一個叫趙姬的,她生得裊娜娉婷、楚楚依人,而且人又聰明。遂不惜巨資,為她贖身,納她為妾。在與她第一次魚水交歡之時,便向她傾吐了心中的意圖,這趙姬也是有野心的人,正中下懷。眼看就要做一國之妃,出人頭地,怎不令人神怡心往,於是聽從呂不韋的擺佈。
  呂不韋曾經游歷各國,遍訪過不少名醫,精通房中之術。那趙姬雖是初墜煙花,但正青春年少,慾火蒸騰,對男女交歡一事,也較為精通,在兩人歡娛數次之後,便身懷有孕。呂不韋雖經商為主業,但精通陰陽風水及岐黃一術,脈理功夫不亞懸壺開業的大夫,他的診脈功夫是十拿九穩的。他為趙姬診脈,左寸脈如盤走珠,
且滑凝有致,憑脈象懷的是一男胎,他不由心中大喜,「這是天助我也!」他拿完脈興沖沖地喃喃自語,並挽著趙姬給了一個甜甜的吻。[愛卿此著有功!」由此,他著手實現他心中的第二個計劃。
  過了兩天,他趁著一個深夜,先行買通了監視異人的警衛,邀異人過府歡宴,叫趙姬侍陪。這異人年正青春,兼之在趙國孤身獨處了兩個年頭,如羈身縲紲,從未見過女人的面。這一下見有美女侍宴,生得楚楚婷婷,豐姿裊裊,尤其是一對迷人的秋波叫人一看格外的勾心落魄。趙姬又且賣弄風騷,不由得不心旌搖蕩,如醉如癡;兼之,呂不韋給他喝的酒,暗藏春藥,異人三杯下肚,不由激起了性的衝動;加上趙姬殷勤獻媚,頻頻進酒,笑語盈眸,極其挑逗之能事,轉動一雙秋波,與他對映成趣,將異人勾引得欲人難禁,莫知所措。呂不韋見異人已經入港,遂借口有事,暫行告退。命趙姬繼續陪異人飲酒,並再三交待這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叫趙姬千萬不可怠慢。
  異人一見不韋離席,正求之不得,憑他直觀的靈感,這位趙姬對他頗懷好感。這時他兩人一個青春,一個年少,移乾柴近烈火怎得不一著即燃,一燃即旺。異人再沒法控制自己,便舉步上前將趙姬一手摟定,將嘴兒對著美人的櫻桃小口拚命的交吻,並急不可耐地就要與之交歡。趙姬半推半就,脫去外面飾服,露出一身淡紅的內衣,酥胸半裸,胸前兩座乳峰微微拱起,尤顯誘惑的神奇,他不由得盡情地半
吻半摸。趙姬也正撩動了春情的慾火,任其所為,忘乎所以,異人正要與她寬衣解帶,呂不韋卻闖了進來,見狀怒不可遏,用手在桌上一拍:「豈有此理!我以誠心相待,欲救你於水火,你竟敢調戲我的愛姬,太不夠朋了!」ˍ異人見狀,不由魂飛天外,渾身顫抖。立即跪下求饒,連稱該死。呂不韋冷笑道:「我與你多時交好,我為你的事,竭盡心力,好不容易弄得立你為安國君太子,未來的秦國,就得由你主宰。如今大業未舉,你還未脫囹圄,還是人家的籠中之鳥、網內之魚,你竟
如此無聊,唉!太叫人絕望了!」ˍ異人嚇得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說自己不知死活,斗膽冒犯。也是一時衝動,望求格外開恩。ˍ「好吧,起來!你既看中了她,我也乾脆救人救到底,送你一個情,把她送給你吧!」
  異人一聽此言,真是欣喜若狂,連連作揖,感謝宏恩。這時趙姬正伏在一旁傷心啼哭,如喪考妣。呂不韋認真地說:「哭什麼!剛才的事,也不能完全怪他,你們既然男歡女愛,我成全你們。你往後跟著他勝我十倍,這是你的福氣哩。」
  趙姬聞言哭聲漸止,羞怯地抬起頭來,異人迫不及待地表明心跡:「美人,承蒙呂先生成全於我,請你放心,我異人此生決不負你!」
  「事已至此,我也沒臉面在他呂家做人了,不過,要我嫁給你,需要依我兩個條件。」
  異人為趙姬的艷色與嬌姿所傾倒,覺得她是天下唯一無二的美人。此時此刻,別說兩個條件,就是十條八條也決然欣允,「美人兒,什麼條件,你說吧。」「一,以後你回到秦國,要納我為正室;第二,如果以後生子,需立他為皇儲。」異人聽後連連答應,「愛卿,我既傾心於你。這兩個條件是理所當然,你毋須顧忌,我件件依你。」
  說完,呂不韋使趙姬重整杯筷,重新痛飲三杯。以示祝賀。一刻兒,酒足飯飽呂又命人備車,送異人和趙姬回到館驛,成其好事。
到達館驛,監視警衛及館驛公務人等都是呂不韋用錢買活了的。自古錢能通鬼神,那些擔負館驛公務和監護人等得了賄賂,自然對異人大開方便之門,許多事裝做視而不見。當晚,趙姬拿出她床席間的全部功夫,使異人神魂顛倒,樂不可支。枕邊恩愛之余,趙姬乘機進言:「你要回秦國,還得需要趙國的重要政治、經濟情報,我與趙國的許多重要文武官員都很熟悉,我今後留心為你多方面搜集,你可不要吃醋啊!」這異人為了圖其大事,只好應允。
  料不到趙姬的幾次刺探情報,兼之趙姬與異人相處一事,已為趙國一些重要官員知道,引起了他們的警惕,於是準備殺掉異人!
  這一消息,又為呂不韋所悉,呂不韋不惜重金賄通守關的將吏,秘密地讓異人與趙姬逃脫趙國,奔回西秦。這時趙姬已懷胎十月,而與異人結合僅七月余。呂不韋曾經向江湖術士學得延生的中草藥秘方,於是設法配製延期出生之藥。趙姬服後,雖感不適,但為了未來的事業,只好忍受折磨,終於延期兩月懷胎到一年,臨盆得一男嬰,即是贏政。
  異人回秦之後,與趙姬拜見了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平白地得了一雙佳兒佳婦,加之趙姬性情乖巧,說話特別暖人心窩。她對華陽夫人親近百倍,簡直把個婆婆捧得滴溜溜直轉,華陽夫人樂不堪言。安國君當然也聽華陽夫人的,於是正式宣佈立異人為儲君,確定為王位繼承者。趙姬又獻上有關趙國的軍事機密,呂不韋也隨同入秦。他是兒子的大恩人,加之呂品貌不凡,智慧超群,善於逢迎,自然討得安國君的歡欣,委以重任。
  事也湊巧,異人被立為太子,昭襄王旋即病歿,安國君正式嗣位,為秦孝文王,這下異人的太子地位算是鐵定無移了。國人皆稱異人為太子,而趙姬則名正言順,作了太子妃,隨時可與公公見面。趙姬對公公孝文王殷勤侍奉,這安國君嗜酒如命,趙姬密把這一情況通報給呂不韋,兩人商定,一不做、二不休,日日夜夜以酒色歡娛安國君。當然呂所配製的春藥起了關鍵的作用,秦孝文王既好酒又好色,宮中姬妾成群,姿色出眾者不乏其人,多數是青春年少,面貌如花,他任意挑選,盡情享用。而那些年輕的姬妾正是求之不得,自然賣弄風騷,以圖享用。果然不到幾
個月,秦孝文王因酒色傷身竟一命嗚呼!
  秦孝文王歸天,異人則名正言順地作了秦國的國君,是為秦莊襄王,尊母華陽夫人為皇太后。立贏政為太子,晉呂不韋為相國,並加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值此,呂不韋苦心經營了幾年的如意算盤,算是初步成功了。商人轉入政治投機,確是得天獨厚。
  這時,名存實亡的東周王朝,眼見秦的勢力日強,唯恐其取而代之,於是意圖聯合六國,其中以趙國為主力,聯合用兵共同伐秦。
  異人這時雖居王位,卻無文韜武略,聞訊不免驚慌起來。趙姬面對現實,又秘潛回趙國邯鄲。找到當年青樓中的姐妹,出錢宴請趙國的主將,弄到了絕密的軍事情報後回秦,呂不韋依照這些情報,先行發兵,趁趙軍還在佈署未定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其不意地擊潰趙軍的先頭部隊。趙國的悼襄王聞訊,不由憤怒之至,糾集了賸餘主力,擬重新啟用廉頗為統帥。消息傳到秦國,引起惶恐不安,因秦國幾次與趙交鋒,都曾敗在廉頗手中。這時趙姬又向秦王獻計,派了間諜郭開去到趙國,散播廉頗已年逾七十不能再統兵征戰了的謠言。此外,郭開又以重金賄賂趙悼襄王派去慰問廉頗的宦官唐玫。廉頗聞聽秦國又有伐趙之意,當著唐玫面前,一口氣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並躍馬舞刀,不減當年英武之氣。但唐玫回報趙玉,說廉頗將軍雖然年老,銳氣未減,但與我片刻交談,卻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也只
好歎口氣說:「他精力已衰,不能出戰了」。於是按兵不動。
  由於趙國按兵不動,六國聯合抗秦的計劃破產,秦軍攻入洛陽,在公元前249年滅東周。周從武王滅紂到覆滅,共有872年天下,東周的徹底覆滅,其中趙姬獻的計謀,起到了一定作用。秦大軍出兵對燕、趙等國宣戰,此刻,莊襄王心中不免驕橫起來,覺得弄吞六國,統一華夏已勝券在握。覺得自己之能有今天,憑良心說是呂不韋的功勞。但呂是個工於心計而極不好對付的人,他如今已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未免恃功自傲,功高震主,今後難以對付,他想著不免起了除呂之心。而呂憑直感也心中有數,好在趙姬原是他一手拔於風塵之中,對他仍有舊情,於是二人暗中密議,欲除掉莊
襄王,由贏政繼位。而贏政實際上是呂的親骨肉,如這一計劃得逞,則呂不韋的權勢和威望會進一步牢固樹立,而趙姬也好垂簾聽政,他們想著想著心花怒放。怎樣除掉莊襄王呢?用暗殺或毒死,露於痕跡,恐招物議,弄巧反絀,後果不堪。二人經過密議,決定以酒色戕其身,趙姬本來生得貌美過人,立後以後,錦衣玉食,加之福至心靈,又正在風華歲月,更顯得光采照人、嫵媚俏麗。對異性別具無窮的誘
惑,於是她夜夜獻寵,呂不韋又弄些房中秘方,由趙姬獻給莊襄玉,另選些年輕美貌的宮女,陪侍莊襄王。讓他調劑脾味,對異性的更新這是最大誘惑。莊襄王面對如花似玉百態千姿的年輕姬妾,夜夜更新,況又吃了助興的春藥,於是精神抖擻、樂而不疲。
  人,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俗話說:「色是刮骨鋼刀,酒是穿腸毒藥,」男女間之事,極為消耗精力,莊襄王經不起這等輪番激戰的折磨,在他36歲那年,便一命歸陰。
  莊襄王駕崩,贏政僅十三歲,登上國君的寶座。尊趙姬為王太后,國事全部委任於呂不韋,並尊仲父。秦王政已是十四五歲的少年,他成熟較早,對國家政事自有他敏銳的看法,他也感到呂不韋是個不好對付的人。但他初涉朝政,身邊缺乏傑出的謀士,先王留下的都是一批戰功卓著的將軍,在政治上缺乏才能,要振興朝政,還得要經過一番周折。於是他下榜招賢、集納人才,像李斯、尉繚等一批卓著的政治家都應召而來,這一著又引起了呂不韋的警惕。他感到秦王政非等閒之輩,自己的勢力已經到該有所收斂的地步了,於是謹言慎行,許多事故作癡聾,不再過問朝中的大事。趙姬自以為是秦王政的生母,生活上無所忌憚。她本是青樓女子出身,莊襄王駕崩時她還正值而立之年,三十歲的女人,正是風花雪月的大好年華,孤衾獨守,她怎甘孤孀的冷清歲月。守節幾個月後,便難耐房中的寂寞,往往借商議國事為名,召呂不韋進宮。他兩人本是夫妻,如今正好再續前盟,以娛其性,而呂不韋也自恃功高,秦王政就是他的親生兒子,出入宮幃,因而無所顧忌。趙姬身邊的宮女,都是他的心腹,況且這等事情關係重大,誰敢信口嚼舌。自然是見如未見、聞如不聞,一個個守口如瓶,瞞得縝絲密縫,若如無事。牆再高也沒有不透風的,趙姬和呂不韋的訊息早已在宮內外尤其是長安街頭傳開,人們當作特號新聞,相互傳播,並且加油添醋,說得丑陋不堪。
  呂有了警覺,秦王政聰穎過人,且性格跋扈,又身居王位,萬一……於是也就有所收斂,不敢擅自進宮,怎奈趙姬寂寞難耐,慾火難禁,經常在夜間派人召他進宮取樂。呂則有難言之苦,但又不便向趙姬說明,每來召令時便借故推辭。尤其是李斯、尉繚相繼總綰朝政之後,便更為警惕。但又不甘就此潛伏,於是在一次與趙姬私通之時,把心中的想法告訴了趙姬,要她向秦王政提出,秦國的事,應該讓秦國人來管。李斯、尉繚等人是別國的人,難以信任,建議為鞏固秦國的政權,將他們逐出為好。秦王政礙於母命,加之覺得這話聽來也有一定道理,於是下旨驅逐客卿!一這時,李斯上了一表,即著名的《諫逐客書》,書中從秦國之所以能興盛,究其源都是先王引進了別國的人才。孝公之能振興秦國,是重用商鞅,而商鞅則是魏國人;秦惠王也中興一時,其原因是重用了張儀,張儀以遠交近攻的聯橫之計,粉碎了六國的合縱之計,並征服了巴蜀、三川等地,擴大了秦的領土、增強了秦的實力,而張儀卻也是魏國人。以此看來,一個國家的振興,關鍵是啟用人才,而不在乎人才是外國人不能為用。如今把客卿逐走,這些客卿都有才幹,且非等閒之才,而一旦這些人才都為別國
所有,則別國當興,秦國危矣!這封書打動了秦王,收回了成命,呂不韋的陰謀失敗。但趙姬苦守遺孀的孤獨,不耐宮幃的寂寞,她覺得她不應受什麼禮教的束縛。什麼周公之禮、女人以貞節為首,狗屁!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嘛。為男人拈花惹草是有本領,招人羨慕,而女人追求性愛就是大逆不道。她為秦國的振興,為兒子贏政的繼承王位,出謀劃策、費盡心機,她付出了代價,她如今貴為皇太后,是皇帝的母親,比皇上還要尊貴,她不該受約束。應該讓自己得到一切享受。一日晚餐,她特命秦王政侍宴,酒酣之際,說了許多她為這個國家的振興所嘔心瀝血作出的貢獻。秦王政聽了也不由毛骨悚然,覺得這位母后,非尋常的女人,心狠手辣,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不可等閒視之。因此,也開始注意了她的行為,派了心腹宮女,把趙姬平日的言行,及時向他匯報,真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這位趙姬雖已身居皇太后,由於養尊處憂,三四十歲年紀,正是徐娘半老,精力旺盛之時。俗話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人們性慾在這個年紀最強盛。飽暖思淫慾,這話是千真萬確的,這位趙姬皇太后對性的要求更是如火如荼。她累召呂不韋,而呂卻逐漸感到危機四伏,兼之,他自己已年過五旬,精力也有限,禁不住連宵戕戰,於是想出一法,私擬薦賢自代。湊巧鹹陽市上,有一無賴之徙,名叫嫪毐(讀澇矮),陽道壯偉。有一次,戲制一桐木小車,不用手力,但用那陽物兒插入輪軸,那小車的輪軸居然能活動自如,人見之咋舌搖頭,當作特號奇聞傳於街市。他也倚此在市上炫耀其技,以欲錢財,他反正是市井無賴,不知羞恥為何物,父母打發他特有的本錢,以此技能謀取錢財到處招搖過市。這一日,他正好在一小巷脫去下衣露出那玩物兒玩弄轉動桐木小車輪軸之技,圍觀者笑得前仰後合,拍手稱快。恰好呂不韋微眼出巡得見,立即把他加以淫穢之罪,押人府中,然後引到私
宅密告皇太后正需要你這樣的男人,你若進宮定為太后所寵,那時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問他是否願意?
  這嫪毐本是市井小人,有此機會,正求之不得。於是,呂不韋一方面進宮密奏太后,一方面出具告示,說嫪毐是淫邪之徒,有傷風化,當處宮刑。拔其須眉,作為太監,進宮陪侍太后。嫪毐進宮叩見太后,趙姬立即斥退左右,引登臥榻。實地試驗,果然其堅硬無比,久戰不疲,遂其心願。這是她平生中第一次得到性的滿足,惹得這位太后樂不
可支,如獲至寶。從此朝朝暮暮,我我卿卿。過不多久,皇太后竟懷孕了,太后系遺孀寡婦,私下懷孕,可非兒戲之事,於是立即密召呂不韋進宮,密商對策。不韋進言,只說太后鳳駕欠安,宜離鹹陽京都,居久靜養。離了皇宮,那時天高皇帝遠,一切便於處置。趙姬覺得此計甚好,於是向秦王政說明此意,這時秦王政已有二十三歲,經過十年來的總理朝政,也有了一定的處事能力。對一切軍國大事,動輒請示母后,也有所厭煩。太后一提示這一要求,當然同意,立即吩咐太監總管及內
務大臣辦理此事。
  趙姬雖然瞞著兒子,與嫪毐一起,能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但對秦國的未來,仍然眷注。一再叮嚀,先王制訂的遠交近攻的戰略,仍要堅定地執行。這六國之中,唯韓最弱,先滅韓,再滅魏,次滅趙,燕國離秦最遠,放在最後殲滅。這吞併六國之計不可亂套,要依次而行。秦王政也覺得母后言之有理,表示一定按此方針執行。趙姬在臨離京時又一再囑咐,要吸取周朝的教訓,廢分封制為郡縣制,把政權集中於中央,便於控制全盤。這種政治見解,確是高人一等,為我國幾千年來的中央集權奠定了基礎。讓太后安靜地調養,在距鹹陽西北二十裡處建了一座幽靜而華麗的雍宮。
耗費巨資,竣工神速,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這座皇太后別墅,環境清幽、建築別緻,太后入宮只覺神怡心爽,宛似登仙,趙姬看了十分滿意,她帶著貼心的宮女和嫪毐同住,從此任她賞心樂事,無拘無束,悠哉悠哉。而呂不韋也就放下了一個心頭的沉重包袱,朝中大事,一律由李斯等人負責,自己住在相國府中,終日由年輕貌美的姬妾陪著飲酒作樂,安享人間富貴。那太后與嫪毒到了雍宮,更加無所忌憚,儼然正式夫妻,朝歡暮樂,尤其夜間把個皇太后撩撥得顛倒神昏,其樂無窮。這無異從空掉下一件無價之寶,她認為這才是人生最佳的歡樂,因而對嫪毐倍加珍愛,這個市井無賴,一下子變成了人間神秘的新貴。
  不久皇太后生下了一個男孩。又過了三年,趙姬行將五十,但青春不減,月事如常,情慾不退,卻又生了一個男孩。自當密雇家庭保姆撫養,皇太后對宮娥侍女等一再宣佈,誰要是走漏風聲,當即處死並誅滅九族。
  皇太后一連生下兩個私生子,貼身太監原是野男人,這樣的宮廷丑聞誰敢亂說?然而,秦王政非等閒之人,他暴戾陰險,自然叫密派的心腹侍臣密報消息。被密派的心腹宮女對此事左右為難,隱而不報吧,欺君之罪要殺頭,密報吧,這是皇帝的親生母親——皇太后。自古家丑不要外揚,想來想去,還是為尊者諱,穩口探藏舌,求個平安無事。這樁丑聞,儘管秘密,然而終於透漏了風聲,秦王政首先是將信將疑,認為母
不可能做出這種敗俗傷風的丑事;加之他所有的精力正全部放在吞併六國宏圖偉略上;兼之家丑不可外揚,何況是皇家丑。丑了寡人丑了國,對這件事只好裝聾作傻,忍而不發。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俗話說:「天高不為高,人心第一高」。這嫪毐見自己深得太后垂愛,又一連生了兩個男孩,知道以後萬一太后去世秦王政定饒不了他,於是暗地裡起了篡位之心。首先,要太后命秦王政給他封侯。太后當然同意,以嫪毐侍奉有功為名,下懿旨一道要秦王政封他為長信侯,並加封為太原郡國、宮廷總管,凡宮中的車馬衣服、苑圃馳獵等事,全由嫪毐掌管。這下,他的威勢日增,他也用錢收買人心,培植黨羽。漸之,他的野心膨脹,便與太后私下密謀,欲除秦王
政,讓嫪毐所生之子,繼位為君,由太后垂簾聽政。這太后色迷心竅,居也就同意。於是嫪毐大肆發展親信黨羽,陰謀發動政變,小人得志,往往忘乎所以。一日,他與朝裡的王公貴臣飲酒,喝得酩酊大醉。因猜拳賭酒互相引起了齟齬,於是彼此引起口角。嫪毐依恃皇太后的勢力,目中無人,他對著那位大臣嗔目大罵道:「你算什麼東酉,敢頂撞老子?我乃秦王假父,你有眼無珠,不識高下,今後這大秦天下,都得聽老子的。」這些貴臣聽了,旋即稟報秦王政,雲嫪毐有謀反之意。秦王政已在位九年,年已逾冠,血氣方剛,聽到這話,不啻火上加油,再密派親信使臣,趕緊查明事情真相。這嫪毐也是活該氣數已盡,自尋死路,本來這件事秦王政早有耳聞,但礙於家丑不可外揚,盡量隱忍。這下既已捅穿,他不認真對待就不好說話了。這般被密派的使臣,本來就看不慣嫪毐這無賴的狐假虎威和不可一世的行為,這下來了這樣的機會,正中下懷。秦王政切齒交待他們:「務必查明真相,若
隱情不報,經聯查出誅滅九族!」誅滅九族,誰不害怕?這秦王政說話可是不打折扣的,他們潛入雍宮查明,嫪毐確非閹人,確與太后私通,所生兩個男孩也是事實。
  秦王政聽過匯報之後,氣得咬牙切齒,毛髮豎立。當即下令逮捕!嫪毐也得知消息,不甘坐以待斃,於是矯太后之命,發動禁軍抵抗。畢竟禁軍人數有限,秦王派去率軍緝捕嫪毐的是昌平君,此時,昌已被授封相國。他率領大隊官兵圍剿抵抗的禁軍,宣佈嫪毐的罪行,禁軍聽了當即潰散,單剩嫪毐百余死黨,趁機突圍潛逃。
秦王政下令全國搜捕,並懸賞若活擒來獻者,賞錢百萬,攜首來獻者,賞錢五十萬。官們見了重賞,便踴躍追捕。結果在好畤的地方,將嫪毐並賊黨等二十余人生擒送往京師請賞。嫪毐被解到京師,以謀反罪,處以五馬分屍,其余二十余名賊黨全部駢誅,並且誅滅三族!秦時的刑罰是十分酷烈的,這嫪毐因小人得志,酒後狂言,招致這等酷刑,確也可悲!嫪毐服刑,秦王政又下旨發兵包圍雍宮,搜出太後私生的兩個兒子,當場捕殺。此外把太后驅往棫陽宮,派禁軍監管,不准自由!
呂不韋引嫪毐入宮,串通作祟,淫亂官幃,法應連坐。姑念相素多年之功,功罪相抵,免去一死,褫去相國職銜。勒令遷往河南地方居住。秦王政這一措施,不免引起朝中一些老臣宿將的不安,尤其王剪、白起、蒙驁等人,認為他此舉不當。但又深知秦王政生性暴戾,他們自己不便出面,慫恿其他
鉅子上書直諫,請迎還太后,顧全國體。秦王政生得黃蜂鼻子,長眼睛,說話聲如狼虎,眼睛看人時神光莫測,是個刻薄少恩的人物。他一閱諫書,火上加油,怒上加怒,當即命處諫官死刑,並榜示朝堂,敢諫者一律處死!出榜後。也還有幾個不怕死的,繼續上書勸諫,結果徒落得自討沒趣,腦袋搬家!這次總計為此事直諫被殺者,有二十七人。為諫功秦王政寬恕迎還皇太后被殺了這麼多的人,偏又冒出個不怕死的齊客茅焦,他跪伏金殿以死請諫。秦王政大怒,命武士設油鍋支立,將鍋裡之油燒得翻騰滾沸,欲將茅焦丟下烹焦。不料這個茅焦絲毫也不畏縮,他舉步直往油鍋近旁邁近,他納頭再拜說道:「臣聞生不諱死,存不諱亡,諱死未必得生,諱亡未必不死,生死存亡的道理,為明主所樂享有,現在不知陛下願聽否?」秦王政聽了,以為他別有高論,不關皇太后的事,也就改容相答道:「容卿道來。」茅
焦見秦王怒容稍斂,便正色朗聲說:「臣聞治天下以仁德為先,以德服人者昌,以力服人者亡,治天下者民心為重。陛下今日行同狂悖,失去君王的理智,裂假父,捕殺同胞二弟,驅走仲父,軟禁母后,殘殺諫士,就是最殘暴的夏桀商紂,尚不至此!天下不明真相的,聽了此事都會指責陛下殘忍過人,而這事的真相卻又不便向天下公開。明智者應將此事巧妙隱敝,為尊者諱,這是古人早就教導了的。如果陛下繼續將皇太后軟禁,這無異張揚其事,引起天下軍民人等異議,如果六國以此事為由,合力抗秦,各國百姓,都會以死相拼,生身母親的養育之恩不念,以為君?倘若天下人等齊力反對你這不認生母的暴君,我看天下的得失很難預料。」說罷,他脫去外衣,就往油鍋果跳。在旁的王公大臣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為之惋惜,不料秦王政趕忙下座上前扯住,並且當面認過:「愛卿,你敢如此當面罵孤。好膽
識,朕佩服!謝你一片直言。」當即獎賞黃金百兩,加封上卿。後來,齊客茅焦以死勸諫秦王政多施仁政、寬容其母后,秦王政才撤銷了軟禁太后的命令並親往雍城向母親賠罪。趙姬也自知理虧,只好忍住心頭之痛,母子和好如初。而呂不韋定居河南之後,各國都知呂相秦多年,頗有才幹,都紛紛寫信和派人請他去主持國政,以便抗秦。秦王政聞聽此訊,親寫一信質問他:「君於秦究有何功?得封國河南,食邑十萬戶?君於秦究有何親?得為仲父?今可率領家屬遷居蜀中,毋得逗留!」呂接此旨,長歎數聲,他想若將真相全盤托出,事屬曖昧,確實不便明言。秦王政生性暴戾,國君的面子比黃金貴萬倍,我若說出實情,說不定會受極刑之苦,於是絕望了,狠心飲鴆自盡!臨死時他還喊了一聲:「趙姬,你好好保重,我先你一步走了!」
  趙姬聞聽呂不韋死訊,慟不欲生,但又不能自盡以殉。她想起與呂當初一見如故,想起他救拔自己於風塵,想起與他已往的恩愛……千絲萬縷,不由肝腸寸裂。
自此每日以淚洗面,默語寡言,在悲苦中苟活了三四年終於抑鬱而死。

王翦

王翦的事跡: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曾幫助平定成蟜之亂。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參見秦滅趙之戰),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參見秦滅燕之戰)。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參見秦滅魏之戰),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七十三王翦白起列傳》)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

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參見秦滅楚之戰),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白起

白起的事跡: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 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秦昭王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趙,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

秦昭王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

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

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 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上党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佈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 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党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白起乘勝連下韓國十七城,直逼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指日可破。趙國情勢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冒險赴秦,以救燃眉。趙王與群臣商議,決定依計而行。

蘇代帶著厚禮到咸陽拜見范睢,對范睢說:「武安君這次長平一戰,威風凜凜,現在又直逼邯鄲,他可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我可為您擔心呀!您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將來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這個人不好相處啊。」蘇代巧舌如簧,說得應侯沈默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說:「趙國已很衰弱,不在話下,何不勸秦王暫時同意議和。這樣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結果,趙國獻出六城,兩國罷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師,心中不快,後來知道是范睢的建議,也無可奈何。

兩年後,秦王又發兵攻趙,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萬大軍前往。這時趙國已起用老將廉頗,設防甚嚴,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說:「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可比;再說,兩國已經議和,現在進攻,會失信于諸侯。所以,這次出兵,恐難取勝。」秦王又派范睢去動員白起,兩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裝病不答應。秦王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無將了嗎?」於是又派王陵攻邯鄲,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掛帥,白起偽稱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職,趕出咸陽。這時范睢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一聽,急派人賜劍白起,令其自刎。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大要

著述經過

  《呂氏春秋》一書,據《史記‧呂不韋列傳》所載,是由呂不韋使其門人,人人著所聞集論,並探討天地人事,總結歷史經驗,撮取諸子百家有利於統一和治理的思想主張,撰成了包括一百六十篇論文,共二十六卷的著作《呂氏春秋》。合共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且備天地萬物及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故被後人以為佳話。


呂氏春秋的版本、章節及內容

  《漢書‧藝文誌》記《呂氏春秋》二十六篇。今本《呂氏春秋》分紀、覽、論三大部分,紀十二篇,覽八篇,論六篇,總篇數與《漢書》同。每篇又有子篇若干。十二紀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紀有紀首一篇和論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紀共計六十子篇。八覽各覽有論文八篇,但《有始覽》缺一篇,共計六十三子篇。六論每論有六篇,共計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紀末的《序意》一篇,全書計有子篇一百六十。東漢高誘的《呂氏春秋注》,是此書最古的注本,著錄於《隋書‧ 經籍志》

  而綜觀《呂氏春秋》所述的思想,首認為天下是天下人的,為國者立公破私,才可以得天下。樹立君主是為了維護群體和國家的利益,君主的責任是充分發揮臣僚的積極性,自已則無智、無能、無為。君主要順民心,以仁義治理之,以愛利安撫之,以忠信引導之,盡力為民眾去災致福。不可濫用民力,不能奢侈腐化,否則不當為君。大臣們應該親信合作,忠君利國,成就大事,君主若以黑為白,臣不能聽從。呂不韋認為,該書具備了古今天下萬物的事理,是進行統一戰爭和戰後建立清平社會的最佳政治學說,

  然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是以著在錄略。誘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經解畢訖,家有此書,尋繹案省,大出諸子之右,既有脫誤,小儒又以私意改定,猶慮傳義失其本真,少能詳之,故復依先師舊訓,輒乃為之解焉,以述古儒之旨,凡十七萬三千五十四言。若有紕繆不經,後之君子,斷而裁之,比其義焉。

呂氏春秋書之思想
  陳奇猷在《呂氏春秋校釋》中載漢書藝文志列《呂氏春秋》於雜家,但呂氏春秋雖是雜家,然據《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與書名的確立》中所言,其主導思想則是陰陽家。若論陰陽家與呂氏春秋的關係,則可說陰陽五行學說對《呂氏春秋》思想體系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據《史記》的《孟荀列傳》、《封襌書》和李善的《文選‧魏都賦注》所載,鄒衍的哲學思想要點有三:一是『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消長說明四時的更替;二是『禨祥度制』,即天瑞天譴說;三是『五德轉移』或稱『終始五德』,以五行相生相勝解釋朝代的興衰。

  因此,各家各派之作,各自為篇,雜陳於呂氏書中。而各家各派有其獨特之思想,又各有其特殊之詞語,即同一詞語,恆殊其義。故注釋呂氏春秋,分別各篇所屬家派,實為首要任務。否則,必致張冠李戴,混淆不清,更不能瞭解文章之真意。

  但雖如此,然《呂氏春秋》成於各家各派之手,紀述先秦學術資料,極其豐富,且有不少早已湮沒之家派,賴此得以保存,誠為研究先秦史哲十分重要之著作。

  就正如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所言,《呂氏春秋》在內容方面,能夠以階級和客觀的態度對待先秦文化遺產,公開地申明要採集諸家之長,超出學派門戶成見,將各家學說中在它看來有價值的成份組織到一起。《呂氏春秋》之成,確能反映了大一統時代學術界的要求。


影響

呂氏春秋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呂氏春秋》成書於秦統一中國前夕,從時間上說,它屬於先秦階段,可是從它所代表的思潮和所起的歷史作用來說,把它作為秦漢哲學家史的發端就更為適宜。該書編者編纂此書,是直接為行將統一的封建皇朝提供思想統治的理論體系。它在秦朝未被採用,但對於漢代的政治和思想卻有重大的影響。就學術思想的演變而言,它開發了秦漢之際的道家思潮,推動了漢初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漢書‧藝文誌》把它著錄於雜家。以後的學者,囿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只肯定該書的史料價值,而認為它的學術思想漫衍無所歸心,不成一家之言,評價較低。我們要革除偏見,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還《呂氏春秋》以本來的面目和歷史地位。《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


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
  據《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分析《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首要言者,它是先秦時期最後一部理論著作,也是對先秦文化的一次重要總結。其次,它是漢初黃老之學的先聲。而《淮南子》正是《呂氏春秋》的繼續和發展。再者,它對於整個漢代的學術和哲學,乃至實際政治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遠遠超出了漢初道家的範圍。而且,在學術資料上,漢代一些學者直接利用或仿效《呂氏春秋》而著述。同時,《呂氏春秋》對於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和醫學理論的發展,都起了推動作用。

呂氏春秋與漢代經學的關係
  而《呂氏春秋》對於漢代學術最深遠的影響,則為經學,且包括董仲舒的神學,兩者可說是有不解之緣。經學家以六經為典範,以仲尼為先師,從不承認《呂氏春秋》與他們有什麼師承關係。實際上他們很看重《呂氏春秋》書中的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自十二紀紀首被入《禮記》以後,以五行配四時,以政令配月令、天與人交相感應等思想,逐漸成為漢代儒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而兩漢統治者在施行賞刑、頒布詔令時,都要考慮如何調陰陽、順四時、合五德,此種風氣,愈晚愈盛。《漢書》設《五行志》,將歷年發生的自然災異與政治變故,次第列出,附以董仲舒、劉向、劉歆及其他經學家的說明,目的是為執政者提供歷史借鑒。當然,不能說漢代的五行說全來自《呂氏春秋》,但是經過了秦火,先秦鄒衍學派的資料大都散佚,由《呂氏春秋》保存下來的十二紀與《應同》、《召類》等篇,至少是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來源,當無疑問。

呂不韋

亂世英雄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中國戰國時代衞國著名商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後位及秦相。衞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濮陽,在韓國陽翟經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偶然結識秦國交給趙國的王室人質嬴異人,認為「奇貨可居」,決定幫助嬴異人返回秦國,又將妻子趙姬夏蓮送給嬴異人,生下一子嬴政,並資助嬴異人千金,將他返回秦國。又以五百金購珍寶獻與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勸安國君嬴柱立異人為嫡嗣,改名子楚。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斃,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嬴異人繼位,即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三年後秦莊襄王病卒,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即後來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常與太后私通,後以「大陰人」嫪毐偽裝成宦者而進獻給太后。甚得太后專寵。嬴政發現母親趙氏與呂不韋、嫪毐有姦情,並傳出嬴政為呂不韋之子,先誅嫪毐,後將呂不韋遷蜀,呂不韋不能自安,飲鴆自殺。

呂不韋生前「招致天下遊士」,有食客三千人。使其門客編撰《呂氏春秋》,寫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萬言。書成之後,呂不韋曾把它公佈於咸陽城門,如果有人能提出一個錯字,賞金一千兩。

生平

經商過程
  呂不韋,這位戰國的風雲人物,一生充滿了許多傳奇軼事。他是
一個具有眼光和遠見的商人,而且其心思之縝密、城府之深沉,也是
非常人所及。他在遇到秦質子異人之前,本是一個靠珠玉買賣營利的
商人,從史記和其他史書中可得知。其在珠玉買賣上,想必已獲利甚
多,所以稱「大賈」或「富貴」,財產應已十分雄厚。

崛起
  但他不滿於珠玉之盈,在戰國策的秦策裡有看到呂不韋和其父親
的一段對話:「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
」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今力田
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遺世,願往事之。」他可以
放棄較穩定的珠寶買賣生意,投下家產來幫助子產謀秦太子之位,如
此大膽的投資,即使在今日看來,都有十分高的風險﹔更甚者,呂不
韋割愛妾趙姬予異人,雖然今日後人傳說此妾在嫁予異人前便已懷有
身孕,但呂不韋仍走這一部險棋。果不其然,異人後來當上了秦朝的
君主,而此姬所生呂不韋之子也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皇帝──秦王嬴
政。呂不韋此計真是一石二鳥,此後大秦之子孫,身上便流著呂氏之
血,而呂不韋也當上秦之相國,獲得無數之利。

豐功偉業

呂氏春秋
  呂不韋一生中另一件傳奇便是呂氏春秋一書,根據各方資料,有
的是說藉此書的完成來向當時剛成年的嬴政示威。而一字千金的故事
,表示齊權勢之大,已到無一人敢真的去修改呂氏春秋﹔也有的說他
是出於一片父親的心理,編撰了呂氏春秋,在呂氏春秋全書的總序《
序意》篇中,呂不韋把皇帝教導顓頊聯繫在一起,無疑是明確的告訴
秦王政要向顓頊接受皇帝的教導般,接受呂不韋的教導,隱約的透露
出父對子的期待。不管如何,呂不韋的行動得到了反效果,秦王政不
領他的情,他是一個專斷的人,無論誰妨礙他,他都不能容忍,所以
,呂不韋可說是弄巧成拙了。

  呂氏春秋是在秦相國呂不韋的領導下,由他的賓客門下集編而成
,為先秦時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指導思想與呂不韋有很大的關聯。
呂氏春秋的編撰約始於莊襄王死後,太子嬴政登上皇帝的寶座時,而
騎乘書年代,約在秦始皇六年(西元前241年)。呂氏春秋內容涉
及到哲學、政治、歷史、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可以說是先秦的一
部百科全書。從佐政方面來看,又像一部資治通鑑,書成之後,呂不
韋曾把它公佈於咸陽市門,如果有人能提出任何錯誤,贈送賞金一千
兩。

  由此可見,呂不韋是一個做事嚴謹的人,而且還有十足的自信,
雖然說他為了達到目的,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然而也
是這種自負與自信造就了他的成就,當然,也造成了他的失敗……

政績
  呂不韋取得大權後開始招募食客,門下客眾多,足以和當時的養
士四君子媲美,同時也鞏固了其地位。然而他在位相國時也立了許多
功績,如:興鄭國渠,於是關中為沃野,秦得以富強﹔此外平定外國
的入侵,攻城掠地。秦國一步步茁壯強盛,而位居相國的呂不韋功不
可沒,即使其有奪權之嫌疑,也掩蓋不住他的功勞。但是他為什麼會
願意投資在異人身上,或許或多或少有一些想要功名利祿的慾念,即
使一個商人再懂得做生意,賺了再多的錢,也比不上當上一國的相國
,尤其是當今最強勢的秦國的相國,光在身分上就有很大的斷層,一
個商人不論賺了多少錢,在當時,終其究會被別人看不起,商人只不
過是貪圖利益、財粗器小的奸詐角色;而若能當上相國那才真是無比
的榮耀,光是錢財成塔之外,還有權勢,更重要的是──相國是諸侯
,是被封侯的,和一介商人是完全不能比較的。這也許就是為何歷史
上會有一些對他不好的評斷的緣由。

  而抑或呂不韋是看到當時混亂的分裂局勢而有感而發,當時秦國
同東方各諸侯激戰未懈之際,秦國內部統治者之間也爆發了一場劇烈
的爭鬥。這場爭鬥不僅是秦國內部統治者之間權力的廝殺,而且他關
係到統一後,採用什麼方針、策略對全國統治的問題。呂不韋也希望
自己能夠為混亂的局勢貢獻一點兒心力,或許他並不知道有當上相國
的可能,但現下的局勢卻也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也有人評斷他是
大英雄。不論他當時的這場投資的動機為何,但聰明機智的他在當時
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他的出現,的確使秦國有卓越的發展
,他輔佐秦始皇年幼時無法親理政事的時期,一心一意的為大秦國處
處著想,他雖擁有權勢卻沒有獨攬所有權勢,在秦始皇二十二歲是還
政,在他當相國這段時間,對秦統一全國後的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
影響。因此呂不韋的確也是功不可沒的。

風流韻事
  之前說呂不韋獻其愛妾趙姬于異人,而在異人死後,成為太后的
趙姬,卻仍和相國呂不韋私通,此番作為可謂欺君大罪,所以在嬴政
逐漸長大後呂不韋唯恐被察覺,故使計進獻嫪毐假宦官予太后。此又
是一部險棋,可是呂不韋這次走錯棋了,再秦始皇二十二歲的時候,
有人密告太后和嫪毐生子二人,嫪毐非真宦官﹔而是此是相連呂不韋
,但因其先前所立之功甚多,故只廢去其相國之職,而後發放到蜀地
去,呂不韋懼怕,因而服毒自殺,一代梟雄的命運就此結束。其實,
史記上所記載或許也不全然為真,但我在此沒列出。首先,子楚之妻
從改嫁後,到政出生時,期間一年。懷胎超過十二個月才出生的嬰兒
不是沒有,不過機率不大,史書上認為始皇帝身分特殊,所以才會十
二個月才生,這也只能當神話看待。依正常情況,一年後才出生的嬰
兒,應屬子楚的孩子。第二,當子楚被就離趙國時,為了能安全逃脫
,故意將妻子留在趙國,以免趙國官員懷疑。但是趙王大為生氣,準
備殺害子楚夫人及其子。但史記卻又記載子楚夫人為趙國豪門之女,
所以利用其家事關係,將母子藏匿起來,以免於難。這位夫人和秦始
皇之母是不是同為一人,史記的記載顯然有些混淆不清。依常理來看
,夫人只能有一人,其餘只能為姬或妃。秦始皇之母生下孩子後,被
封為夫人,所以他與趙國豪門之女應為同一人,她的身分自然也不會
是一名歌姬。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疑點,由於呂不韋此人
所作所為實屬不易,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亂世英雄,但不管如何,我們
還是得佩服他的勇氣才智。

稗官野史紀錄考察
  呂不韋當上秦相國後三年,秦莊襄王也就是異人便崩殂了,此時
嬴政十三歲,雖已登基為王,但呂不韋掌握了秦國大部分的實權﹔其
實根據後人猜測,秦莊襄王應是呂不韋害死。

結論

  提起呂不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陰險佼詐吧!但是,戰
國時代那充斥著權力鬥爭、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或許不是處在和平
、講究律法、注重人權的我們所能充分體會的。而他在我們眼中不合
禮法的行為,也只是在亂世中崛起的一種手段,為了達到權力的中心
,完全的掌控權力,他用近一切手段,投入所有的家產,然而,再他
達到權力的高峰時,卻又一步步的被他心中所認定,投以寄望的始皇
帝贏政藉口削下政權,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呂不韋的成功源於他過人的鑑識能力,失敗是因為他的自負和越
權,他一直是史學中的迷團,關於他的傳說太多太多,不論他是卑鄙
陰險,抑或是眼光高人一等、才智犀利,我們只能說,呂不韋,他是
中國一代的大梟雄!

問題

A  呂不韋早在和太后私通時,就已經想到日後會因此而輸了這一
盤投資人生的棋局了。但既知如此,又何必進獻嫪毐這個導火線呢?
依照前例,何不用計害死太后以除後患呢?難道他對於趙姬真的是愛
到不忍下手嗎?這使他傳奇般的人生蒙上一層桃色的疑問……

B  呂不韋的成功,是因為他的過人遠見與自信﹔然而他的失敗,
也是因為他的大膽與自負,既然如此,到底自信對他而言,是幫助,
亦或傷害?

C  呂不韋為什麼不自己篡位當皇帝,反而要佈置了重重的險棋,
來達成得取權力的目的?

D  只要提到呂不韋,一定都會聯想到,到底,嬴政是不是他的兒
子,雖然有很多的證據證明可能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又還存有許多
疑問與矛盾,這答案,大概只能是永遠的千古疑雲的吧?

虞姬

虞姬是秦末江蘇省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

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 虞子期的妹妹虞姬不僅貌美.而且好武.她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願嫁給他為妾.隨項羽出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升為上將軍.經過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 播.不久項羽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甚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裡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

他甚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

項羽悲痛萬分.在倉促間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項羽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也拔劍自刎了.

宋詞詞牌﹕『虞美人』據說得名于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京劇有《霸王別姬》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從「楚漢爭霸」看激勵的學問

從「楚漢爭霸」看激勵的學問

公元203年,楚漢爭霸進入到關鍵時期,此時韓信率軍一路猛進,高奏凱歌,攻下了趙國和齊國,威震天下,成為了一支各方都不可小看的力量。此時,韓信手下有一個叫蒯通的齊國謀士來勸韓信說:「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意思就是說現在劉邦、項羽的命都在您手裡攢著呢,你如果為漢則漢勝,轉投楚國呢則楚國勝。緊接著他又幫韓信分析說,如果幫劉邦,則劉邦滅了項羽之後下一個對付的就是你,如果幫項羽則項羽滅了劉邦後,下一個對付的也是你,所以最佳選擇是什麼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就是王,就是稱王的意思,乾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誰也不吃掉誰,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這個建議如果被採納了,中國的歷史就大不一樣了。但韓信拒絕了他,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觿,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曾經在項羽手下當過差,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郎中就是警衛員,或者說侍衛官,整天拿著一個戟在他門口站崗,我出的主意他不聽,我做的策劃他不用,所以我才離開項王的。我來到漢王這邊,漢王對我怎麼樣呢?授我上將軍印,封我做三軍總司令,給我那麼多的人馬,讓我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我才有了韓信我今天,何況漢王對我是多麼的好,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讓出自己的飯菜給我吃,一個人對我這麼好,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那麼我寧肯死我也不會改變我對漢王的一片忠心。

在歷史上很多人的眼裡貴族英雄項羽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李清照就有一首詞:「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英雄死在好酒及色的平民流氓劉邦的手上令很多文人扼腕歎息。但其實看看韓信的這段話我們就應該知道,項羽把天下和人頭輸給劉邦決不是偶然,劉邦在兩千年前就已經把管理學上的激勵理論應用的有聲有色,水平不知比「土霸王」項羽高出多少倍。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將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生理需要就是指一個人對維持生存所需的各種本能的需要;

安全需要就是指對人身安全、就業保障、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安全、經濟保障等的需求。

社交需要就是人們希望獲得友誼、愛情和歸屬的需要,希望得到別人關心和愛護的需要,希望成為社會一員,在所處的群體中佔一席之地。

尊重需要是指希望自己保持自尊和自重,獲得別人的尊敬,得到別人的好評,具體的說就是自尊心、自信心、威望、榮譽、表揚、地位。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促使自己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自己的理想抱負得到實現的願望。

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上述五個層次的需要的優勢位置是不同的,因此管理學理論上就要求結合對象的不同特點,把握他的需求,並有的放矢的採取激勵。

仔細一分析就不難發現,劉邦的「授上將軍印」,「予數萬觿」,「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深親信」正是恰如其分的滿足了韓信這位「無雙國士」的所有高層次的需求,而且運用之妙,力度之大真是可以做管理學案例研究。

也正是因為劉邦的成功激勵,使韓信為他衝鋒陷陣,奪取大半江山,並在楚漢爭霸最關鍵的時刻站在了他身邊,成就了他的大漢王朝。
激勵是一種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達到有效激勵的目的沒有簡單的方法,也沒有一種措施能確保激勵有效,真正有效的激勵是一種完整的、良性的系統工程、這種工程的實現依賴於基礎性管理的制度化、體系化,更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創新。

激勵具有強烈的藝術性。人的需要是激勵的根源,是人努力工作的源泉,而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的需要也有所不同,作為管理者只有深刻理解,真正把握住他人的需要,才有可能踏上激勵的正軌,才能可能激發出下屬努力工作的熱情。可以說,激勵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最具挑戰性的技能,它既要基於高深的科學理論,又要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激勵必須建立完善一個良好的制度。實際應用中,應該要有一種先智後藝的邏輯,即首先建立和完善一個激勵制度,然後才是運用靈活的富有創造性地激勵藝術。激勵的效果取決於激勵制度和激勵藝術二者的結合,重點在於建立和完善激勵制度。激勵藝術的運用,效果往往是有限的。激勵機制不健全,激勵制度落後,也許你的激勵藝術越熟練、越高超,而激勵的效果也就越差。

在管理學的領域中,制度制約藝術,制度的建立健全比藝術的運用提高更帶有根本性。

楚漢之爭和漢朝建立 -- 秦亡後之群雄遂鹿

楚漢之爭和漢朝建立 -- 秦亡後之群雄遂鹿

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8 年



  楚漢相爭係秦亡以後項羽、劉邦之間爭奪政權的一場戰爭。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群雄紛紛響應、並起倒秦,其中以項羽、劉邦等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



劉邦

(前二五六年 -- 前一九五年),沛(今江蘇沛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中,曾任亭長(秦於郊野設亭,十里一亭,亭有亭長)。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沛縣後,劉邦在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支持下,聚眾響應,佔領了沛縣,被推為沛公。手下有三千人。項羽的叔父項梁起兵後,劉邦便率眾投奔項梁,勢力逐漸強大,成為一支主要的反秦力量。



項羽

(前二三二年 -- 前二零二年),名籍,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其祖世為楚國將軍,跟隨叔父項梁起事。項梁令項項羽召吳中子弟八千人,渡江北伐,響應陳勝。陳勝犧牲後,項梁便立楚懷王的孫心為楚王,仍號楚懷王,作為號召。後來項梁被秦將章邯所殺,項羽又在鉅鹿打敗章邯,消滅秦軍的主力;各路起義軍便擁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公元前二零八年,懷王遣項、劉分道伐秦,並共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項羽於鉅鹿一戰全殲秦軍二十萬,而劉邦自武關入秦,用張良的計策,採取了符合民意的策略,招攬降秦官員,迂迴前進,避免攻堅,結果卻最先順利進入關中。迫於形勢,子嬰殺趙高,投降劉邦,秦朝於公元前二零六年滅亡。劉邦入咸陽後,申明軍紀,廢除秦的嚴刑苛政,『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餘悉去秦法』,於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



  項羽在消滅秦軍主力之後,聞劉邦已破咸陽,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關,與劉軍相對峙,『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源門(今陝西臨潼東北)。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史記.項羽本記》)。在鴻門宴上,項羽謀殺劉邦而未遂,後乃『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記》)。在當時群雄並立之局勢下,項羽以為自己已得天下,遂於元前二零六年四月實行裂土分封,尊楚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襲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個王。劉邦被封為漢王,並把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秦朝降將封於關中,以阻劉邦東出。項羽把虜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並下令諸侯解散軍隊,各到封地。但是項羽分封諸侯,並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就連被封的人也不滿意。劉邦對關中之地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而自已被徙封於漢中,感到極端不滿。齊國的田榮、趙國的陳餘及起義將領彭越等人,因未得封王十分惱火。

當分封之事剛告一段落,田榮即於前二零六年五月反於齊地,逐田都,殺田,自立為齊王。接著彭越、陳餘等也相繼起來反對項羽。一時間諸侯混戰遂起。


            項羽分封諸侯表

╔═══╦════╦════╦════════════╗

║姓名 ║原有地位║新封王號║國都          ║

╠═══╬════╬════╬════════════╣

║熊心 ║楚王  ║義帝  ║郴縣(今湖南郴縣)   ║

╠═══╬════╬════╬════════════╣

║項羽 ║魯公  ║西楚霸王║彭城(今江蘇徐州)   ║

╠═══╬════╬════╬════════════╣

║劉邦 ║沛公  ║漢王  ║南鄭(今陝西漢中)   ║

╠═══╬════╬════╬════════════╣

║章邯 ║秦降將 ║雍王  ║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

╠═══╬════╬════╬════════════╣

║司馬欣║秦降將 ║塞王  ║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

╠═══╬════╬════╬════════════╣

║董翳 ║秦降將 ║翟王  ║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

╠═══╬════╬════╬════════════╣

║魏豹 ║魏王  ║西魏王 ║平陽(今山西臨汾西)  ║

╠═══╬════╬════╬════════════╣

║申陽 ║張耳部將║河南王 ║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

╠═══╬════╬════╬════════════╣

║韓成 ║韓王  ║韓王  ║陽翟(今河南禹縣)   ║

╠═══╬════╬════╬════════════╣

║司卬 ║趙將  ║殷王  ║朝歌(今河南淇縣)   ║

╠═══╬════╬════╬════════════╣

║趙歇 ║趙王  ║代王  ║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 ║

╠═══╬════╬════╬════════════╣

║張耳 ║趙相  ║常山王 ║襄國(今河北邢臺)   ║

╠═══╬════╬════╬════════════╣

║英布 ║項羽部將║九江王 ║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

╠═══╬════╬════╬════════════╣

║吳芮 ║楚將  ║衡山王 ║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

╠═══╬════╬════╬════════════╣

║共敖 ║楚柱國 ║臨江王 ║江陵(今湖北江陵)   ║

╠═══╬════╬════╬════════════╣

║韓廣 ║燕王  ║遼東王 ║無終(今河北薊縣)   ║

╠═══╬════╬════╬════════════╣

║臧荼 ║燕將  ║燕王  ║薊縣(今北京西南)   ║

╠═══╬════╬════╬════════════╣

║田市 ║齊王  ║膠東王 ║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

╠═══╬════╬════╬════════════╣

║田都 ║齊將  ║齊王  ║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

╠═══╬════╬════╬════════════╣

║田安 ║項羽部將║濟北王 ║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

╚═══╩════╩════╩════════════╝

  相反,劉邦接受蕭何、張良等人的獻策,發展農業,安撫百姓,訓練兵士,力量日漸強大。劉邦乘項羽征討田榮等人之機,北定關中,消滅『三秦』勢力,旋於公元前二零五年正月打著為義帝發喪之名義揮師東進。

  在楚漢戰爭之初,項羽佔了優勢。劉邦雖曾利用項羽攻齊之機,襲擊楚都彭城,但很快就被項羽所大敗,退守滎陽(今河南滎陽北)。後來劉邦鞏固了關中之基地,又極力籠絡諸方力量,遂在屢敗之後轉劣為優,使雙方形成長期的拉鋸局面。

  公元前二零三年,『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滎陽東南之運河)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史記.項羽本紀》),但劉邦卻與韓信(? -- 前一九六年)、彭越(? -- 前一九六年)期會而攻擊楚軍。前二零二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羽力戰而脫,遂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因見大勢已去,項羽以自已『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前後歷時五年(前二零六年 -- 前二零二年)


楚漢之爭和漢朝建立 -- 劉邦之建國及消滅異姓王

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8 年  

  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戰爭終結,劉邦乃即帝位,是為漢高祖(前二零六年 -- 前一九五年),不久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劉邦在前二零六年被封為漢王,後來稱帝未改國號,故其所建之漢便從那一年算起,史稱西漢或前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8 年)劉邦是漢的開國皇帝,故後世叫他作漢高祖。

  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部份地恢復分封,實行郡縣與封國並存的行政體系,亦即『郡國制』。不過劉邦的封建諸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共有下列三個階段:(一)分封異姓王;(二)剷除異姓王;(三)封建同姓王。

  在楚漢戰爭之中,劉邦為了爭取各方之人材與力量,以戰勝主要敵手項羽,不得不分封一批功臣戰將為王。其所封的異姓王計有七個(另有封侯一百三十多名):

    1. 楚王韓信(先封齊王)

    2. 梁王彭越

    3. 淮南王英布

    4. 趙王張耳(後子張敖繼之)

    5. 衡山王吳芮(後改稱長沙王)

    6. 韓王信

    7. 燕王臧荼(後改封盧綰)

  如果沒有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幫助,劉邦實難贏得天下。然而高祖一旦稱帝,即視此等諸侯王為心腹之患,著手剷平『異姓諸王』。例如韓信在項羽滅亡後一年,即被告謀反而貶為淮陰侯,後竟被呂后所殺。結果除了南方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外,所有異姓王皆一一被消滅。

  劉邦一面剷除異姓王,一面大肆分封同姓王。全國除留十五郡直轄中央外,其餘地區則封了九個宗室子弟為王,藉以屏藩漢室。高祖於建國之初兼採封建制之原因,正如《漢書.諸侯王表序》所云,『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除了政治方面之部署外,高祖鑒於多年戰亂、民生凋敝,乃採取一系列措拖來恢復、發展經濟。『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漢書.食貨志》)。另又罷兵為民,規定入關滅秦的關東人,願留下為民者免徭役十二年,歸里者減半。

  劉邦所建之西漢朝廷,向被稱為『平民政府』,其臣下則稱『布衣將』。例如蕭何為沛主吏掾,曹參為獄掾,任敖為獄吏,周苛為卒吏,申屠嘉材官,陳平、王陵、陸賈、酈商等皆白徒,周勃為吹鼓手,樊噲屠狗,灌嬰販繒,婁敬挽車,韓信為游民,唯張良乃韓相貴冑。其實劉邦本人起事前不過一『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長,漢初王后也多出微賤。劉邦由平民革命而創平民政府。

  不過西漢王朝雖由平民革命而創立,然它一建立便不再反映平民之要求,而是代表新興的權貴之利益。這種『平民政府』之創立,只不過表明中國的王朝再也不是舊貴族所可壟斷,一旦條件許可、時機成熟,平民也可以加入改朝換代的行列。

隋朝與秦朝雷同之處

隋朝與秦朝雷同之處

【1】均結束長期分裂時代統一全國,並為盛世奠定基礎:秦結束戰國時代,為漢帝國作先驅。隋結束南北朝的對峙局面,為唐帝國奠定基礎。

【2】隋朝與秦朝皆有修築長城:秦為了防北方匈奴,而築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隋朝在文帝時,曾在寧夏、陜西境內修築長城,煬帝時數度續修,並及於綏遠。

【3】隋朝與秦朝皆有修御道:秦朝御道分為兩線,東西線﹝東北至燕齊,東南至吳楚﹞與南北線﹝北抵九原,南抵零陵﹞。隋朝御道分為兩線,北線﹝榆林北至薊城﹞與南線﹝鑿通太行山,貫穿河北和山西﹞。

【4】隋朝與秦朝皆有修或鑿運河:秦朝始皇﹝鴻溝、靈渠﹞。隋朝文帝﹝廣通渠﹞與煬帝﹝通濟渠、江南河、邗溝、永濟渠﹞。

【5】隋朝與秦朝皆因暴君暴政而亡,國祚皆短:秦朝15年,隋朝38年。

【6】隋朝與秦朝皆只傳了三代,其中二代皆非長子繼承﹝皆易皇儲﹞:秦始皇→ 二世 → 子嬰。隋文帝 → 煬帝 → 代王侑。

【7】隋朝與秦朝都城皆在關中:隋朝在大興、秦朝在咸陽。

【8】隋朝與秦朝主要外患都來自北方:秦朝是匈奴、隋朝是突厥。

【9】隋朝與秦朝的地方制度皆分為兩級:秦朝郡縣、隋州﹝郡﹞縣。

【10】隋朝與秦朝政策類似:兩者對內乃採中央集權,對外採取軍國主義。

【11】隋朝與秦朝末年均有群雄割據的局面出現。

鏃、鼎、兵馬俑、瓦當、虎符、錢幣

一、在秦朝時【鏃】的用途是?
A: 秦朝時【鏃】的用途是兵器,以弓弩、箭鏃為代表。
,秦俑坑出土的箭鏃達4萬餘隻,其中有2支鐵鏃,4支鐵
鋌銅鏃。絕大多數青銅鏃為三菱形。

二、在秦朝時【鼎】的用途是?
A:【鼎】在秦朝為食器,秦以前國家的權力以青銅大鼎為象
徵,所以朝代的遞邅叫「鼎革」,爭天下叫做「問鼎」。秦
滅六,並沒有得到商周傳下的九鼎 。

三、在秦朝時【兵馬俑】的用途是?
A: 秦朝【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
真人大小,由工匠逐一加工燒製,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
用模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各有容貌,體態各不相同。
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製,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
,戰車馬匹。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
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個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
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安置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
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複製。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
的風範,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理解。
由於陶俑的原形可能是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
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是十分鮮
豔,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
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
到的陶土色。

已經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啟示,秦軍的弓箭
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複雜的戰況。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
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
「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
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
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
多製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
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
部被「劈砍」的機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
參考資料 網路


四、在秦朝時【瓦當】的用途是?
A: 在秦朝時【瓦當】是建築裝飾,瓦當是我國古代、秦朝
建築中用於頂簷上的建築構件,即筒瓦頂 端的下垂部分。其
作用在於保護屋頂簷際的椽頭,防止風雨侵蝕,同時起到美
化建築物的作用。


五、在秦朝時【虎符】的用途是?
A: 在秦朝時【虎符】是調兵遣將的信物,虎符是中國古代金
屬制的虎形調兵憑證,由中央政府發給掌兵大將,其背面刻有
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
官,調兵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虎符專事專用,每支
軍隊都有相對應的虎符。


六、在秦朝所用的【錢幣】是?
A: 在秦朝所用的【錢幣】是半兩錢,半兩錢為秦朝專用錢幣
重半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為了讓百姓通用一種貨幣,所以
發明了半兩錢,而且半兩錢中間有洞,可以串成一串掛在腰上
攜帶方便 ,半兩錢形狀為外圓內方。

秦朝與秦始皇

秦朝與秦始皇

「始皇」稱號的由來
「皇帝emperor」一詞源自於羅馬帝國的「皇帝emperialt」,而中國最早使用「皇帝」這個稱號的是秦始皇。在戰國時代,秦是「戰國七雄」之一,在當時各國的領袖皆稱「王」,「秦王政」是當時秦始皇的稱號。在統一各國後,無法忍受自己與其他被滅的領袖有相同稱號,則希望能有一個比「王」更好的稱號。群臣中曾提出將稱號由王改為「泰皇」,秦王期期不以為然,因此捨棄泰皇中的「泰」,僅用「皇」字,再加上五帝的「帝」,併稱「皇帝」;此意味著,自己兼具三皇和五帝的才德。
秦始皇的秘密
始皇的曾祖父昭王非常長壽,在位時間非常久,在昭王四十二年時,冊立安國君為皇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始皇的父親子楚不過是其中之一,後來子楚藉著呂不韋的幫助,登上了王位,使秦始皇離王位更進一步。傳說中子楚曾向呂不韋提出,要呂不韋「將愛妾讓給他」,而當時,呂不韋之妾已懷有身孕,所以有人傳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秦始皇的事蹟

1、 完成統一:
當時群雄割據已久,老百姓都希望能夠統一,於是秦始皇就順應時勢完成統一。促使全國統一的力量裡,以商人的聲勢最高,同時商人也表達了「希望統一」的期許和行動。商人會支持始皇改革,是因為在始皇推行的新政中有許多對商人而言是額手稱慶的德政。由於有全國有力的商人們團結起來,才使統一的大業得以迅速完成。

2、 修築萬里長城
提到秦始皇就會很直接的聯想到萬里長城。而萬里長城並非秦始皇所建
造的。在戰國時代,各國均築有城牆,不但可是明確分出自己的疆土,同時也具備軍事防禦功能。到始皇統一天下後,視鞏固國境為第一要務,所以秦始皇將燕、趙、魏三國的長城和齊著名的長城連接在一塊兒再加以補強,並將城牆更往北築。始皇所築的長城並不是用磚塊堆砌,而是在兩塊木板中間灌入泥漿,做成類似混凝土的東西,等乾燥凝固後再將木板移開,也就是所謂的「版築」。或者是用堆砌不用火燒,採自然晾乾方式所製的磚塊,為了補強,還夾雜了柳枝或葦束。<史記>中記載長城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甘肅省)長約「萬餘里」。始皇除了連接長城外,也將匈奴趕出河南之地,並在河南置四十四縣。這些措施皆是為了維持國家安全。

3、 廢分封、設郡縣
在全國統一後,秦始皇不知該用何種政府形式來進行統治,許多大臣建議採用分封方式,唯獨李斯認為:將國王的子弟親屬分封出去,傳到後世親戚關係就疏遠了,最後戰爭不斷發生。對始皇的兒子們和大功臣,可以立為「封君」,用國家徵收的賦稅重賞他們,這樣使天下無二心,這才是鞏固統治的好方法,於是秦始皇便採用李斯的建議,廢分封。
郡縣制在我國春秋時就有了萌芽,戰國時代的各國已普遍建立了郡縣,管理新獲得的地區。秦朝在商鞅變法時,就曾把全國劃分為三十一縣。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以後,便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每郡之下設若干縣,之後又不斷增設,據統計共有四十六郡。所以,郡縣制的建立,是春秋戰國數百年軍事政治鬥爭的產物。

4、 修馳道、鑿靈渠
為了有效地控制遼闊的國土,秦始皇在統一的第二年開工修築名為「馳道」的戰略大路,從咸陽東北到燕齊(今河北省山東一帶),東南到吳楚(今江蘇湖北一帶)。這種大路據說有六十九米寬,道路兩旁每月三丈種一棵青松,路基也很厚實,其有利於防止兵力分散或外重內輕本末倒置的兩種弊病,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措施,很有戰略意義。
為了保證經營嶺南的大軍和戍卒的後勤供應糧道,秦始皇命令監祿轉運糧食。監祿經過精心查勘規劃,在長江和珠江水系的關鍵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頭分水嶺上,修建了著名的興安靈渠。把華南和華中連接起來,一直到現在仍然能在灌溉和發電方面發揮效益,真是水利史上的一大傑作。

5、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陽宮的一次宴會,有一位「博士」又挑起郡縣與分封老問題的爭論,要求秦始皇恢復傳統的分封制,始皇命令群臣議論,而李斯認為像這樣下去不加禁止,皇帝權威就會下降,民間的反對派就要形成,應當禁止才好。於是提出了「焚書坑儒」,而秦始皇也批准照辦,使許多秦以前的始書燒燬無法流傳下來,還有許多知識份子被殺害,造成中國的損失。

始皇之死
當年博浪沙事件尚未平息,始皇又開始到各地巡視。始皇最後一次出巡是在三十七年,始皇巡行到山東平原津一帶時開始生病。他不想死,於是,寧可花大錢讓徐福出海去求長生不老藥,但還是沒有求到,始皇終於在河北的沙丘崩逝。

結論:
    秦始皇在位期間做了許多有利於中國發展的事情,創造了中國歷史悠久的「皇帝」制度,以及有利國防、民生的建設。但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中國許多的文化、史書失傳,所以秦始皇的政策建設對中國的影響也是蠻大的!

天子稱號

一、在秦朝前天子該如何自稱呢?

答:這個說法很多,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只自稱寡人,因為先秦時代的君王大部分都是這麼自稱,但是還有其他的自稱,例如孤王.孤或是寡,都是代表"寡德之人"的意思

二、大臣們又該如何稱天子呢?

答:先秦時代的大臣對於君王一律以大王稱之,因為那個時候天子就是代表王

三、最近看到「帝國」狹義的定義,有說到帝國的主宰一定是皇帝,那麼在秦朝以前不算有帝國嗎?

答:秦朝以前的國家還不能算是帝國,帝國的定義是要有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而先秦時代的三代那只是部落型國家,而春秋戰國國土分裂,所以也不能算是帝國

四、(此與天子不相關︿"︿)在有銀兩以前,人民怎麼交易?聽說是貝玉@@,那麼他們是怎麼說的呢?(譬如會說幾兩銀那樣)

答: 商朝時期是以骨貝.玉貝以及銅貝作為交易錢幣,春秋時期發行"斜肩弧足空首布",戰國時期的錢的種類就比較多了,例如說齊國的"平首平肩方足布".趙國安陽的"小方足布".燕國的"磐折明刀".明化圓錢.楚國的"蟻鼻錢".垣圜錢等,而幣值通常以銖表示,而"兩"那是在秦朝統一以後發行的半兩錢才有的幣值稱呼

五.「聖上、陛下」等稱呼只能用在皇帝身上嗎?
秦朝以前的天子不行?

答:這個陛下是皇帝才有的稱呼,因為秦朝以前的天子王座是沒有階梯的,臣子與君王是沒有所謂的階梯分別的,直到秦朝以後皇帝的寶座設在階梯之上,故稱皇帝為陛下,這個稱呼到漢朝以後就比較多人叫,而在東漢以後"陛下"這個稱呼就成為皇帝的專有稱呼

秦朝歷史

●秦朝

建都:咸陽(陜西咸陽)

年數:15年

起訖:西元前221年至西元206年

傳世:
自始皇嬴政統一稱帝,至秦王子嬰覆亡,計三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始皇帝時期:東至遼東,西至臨洮,南
至象郡,北至九原。

秦王嬴政滅七國(韓、趙、楚、齊、燕、魏、周),統一天
下,自認功業超過三皇五帝,於是自稱「秦國的始皇帝」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中央集權。修築長城和馳道,
統一文字、曆法和度量衡。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功業,可讓
他流芳百世的,可是為了建長城及驪山陵,讓全國百姓都
成了勞役,痛苦不堪,使得秦始皇漸漸失去民心。在一次
的巡行中,秦始皇病死了,在他臨死前,下詔讓在北方的
扶蘇回京為帝,但是卻被中車府令趙高及宰相李斯偷改詔
書,改立胡亥為帝,並將扶蘇賜死。可憐的扶蘇,不聽蒙
恬將軍的勸告,還說:「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說完
便自刎而死。胡亥登基後,視趙高為心腹,整天只知玩樂
不理國事,趙高掌權,計殺李斯。此時天下大亂,陳勝、
吳廣首先揭竿起義,人民響應紛紛立舊國主,如項梁立楚
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又稱義帝;其他有趙王
趙歇、齊王田廣。劉邦起兵沛縣,號沛公,與項梁結盟,
受義帝命令,西征秦國都─咸陽,並說誰先入漢中誰便是
漢中王。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受命掃蕩民間反叛軍,
最後投降項羽,項羽卻在新安活埋二十萬投降秦兵,真殘
忍。不久後,趙高殺胡亥迎立子嬰為帝,子嬰卻反而殺趙
高,夷其三族。子嬰登基後不久,劉邦殺入咸陽,此時秦
已經沒有防衛能力了,子嬰大開城門投降。秦亡,年數共
15年。在秦朝時有著算學的書籍:「周髀算經」、「九章
算數」。不久後項羽入關,大封群王,自封為西楚霸王,
封英布為九江王、鄭昌為韓王、劉邦為漢王、共敖為臨江
王、田安為濟北王、、、。最後劉邦敗眾王,敗項羽於垓
下,建漢朝。

秦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秦始皇 嬴政 37年(前246─210)(包含未統
一中國前)
秦二世 嬴胡亥 3年(前209─207)

秦王嬰 嬴嬰 46日(前206)

秦朝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秦朝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秦朝雖然存在時間相當短暫,但還是給後世留下了值得書寫的文化科技,在交通、通訊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國陸上交通網的形成,始於秦朝。早在秦國出兵掃滅六國的同時,秦王就在著手平毀各地私築的高牆壁壘,拆除妨礙交通運輸的關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現了「車同軌」。全國車輛使用同一寬度的軌距,就意味著車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統一標準,更換迅速方便。

  根據「車同軌」的要求,秦朝在把過去錯雜的交通路線加以整修和連接的基礎上,又耗費了難以數計的人力和物力,修築了以馳道為主的全國交通幹線。這項費時10年的工程,規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將全國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聯通起來。

  秦朝馳道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路面幅寬為50步,約合70米;路基要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並要用鐵錘把路面夯實;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以為行道樹;除路中央三丈為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闢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作為區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郵傳交接處。這樣的大道遍佈全國。另有一條專為抵禦北方匈奴的「直道」,從咸陽北的雲陽開始,途經黃河,直抵今包頭市的秦九原郡。這是由名將蒙恬指揮修築的,全長1,800餘里。此外,在南方還修了到兩廣和西南的「新道」。這樣,就在全國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考古驚現秦朝鐵路

考古驚現秦朝鐵路

近來在河南南陽的山區裏驚奇地發現有古代的“鐵路”。經碳14測定,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複線,只是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專家們都驚歎中國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經有如此先進的交通設施。這將是比兵馬俑更驚人的大發現。

現在鐵路不是鐵鑄造的,而是軋制的鋼軌。秦始皇的“鐵路”當然也不是鐵鑄造的,而用木材鋪設。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經過防腐處理,至今尚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緻模樣來。

路基夯築得非常結實,枕木就鋪設在路基上。專家認爲枕木的材質比較軟,不僅是爲了減少工程量,也不僅僅爲了廣泛地開辟木材來源,而是有意識地選擇的。比較軟的枕木可以和夯築得非常堅硬的路基密切結合,從而使軌道平穩,車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穩地行駛。

現在凡是在鐵路的枕木上走過的人都明白:兩根枕木距離和人們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顯得步子太小,跨兩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習慣。但是經過測量卻驚奇地發現,秦始皇的“鐵路”,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蕩”,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那麽最後又是怎麽停下來的呢?專家們的意見是:一定還有專門的車站,在車站枕木之間有木材填充平整。馬在這兒喂得飽飽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車就能飛馳,馬不停蹄。到了下一車站,由于枕木之間已經填充平整,因此馬兒就可以逐漸減慢速度并停下來。換上另一匹吃飽休息好的馬,繼續飛馳前進。這樣就可以達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軌道,摩擦力大大減小,所以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貨物。專家認爲這是一種最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裏,有的人認爲七百公裏。這是比八百裏加急還高一倍多的速度。無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并且經常動辄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

有不少專家認爲,該“鐵路”是秦始皇滅楚國時修建的,目的是進行後勤補給。秦滅楚國,動用了六十萬軍隊,後勤補給需求量一定很大,于是修建了這條鐵路。

但是也有不少專家認爲,說秦始皇滅楚國時使用過這條鐵路固然不難想像,但這決不是個别的工程。不然的話“秦國”的馳道就不可理解,而且從技術上來看也已經非常成熟,不是臨時需要才想出來的。

以前一般認爲秦始皇修建的馳道是“公路”,現在看來應該是“鐵路”,由于馬匹在上面飛馳,故稱之爲“馳道”。曆史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建設馳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經在全國修建了一個“鐵路網”。

對于秦始皇的書同文,統一貨币,統一度量衡,人們都很可以理解,但是對于車同軌卻各說不一。郭沫若認爲是統一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顯然是牽強附會的。但是,另一些人解釋爲車輪子的距離必須相同,這雖然符合字義,卻也難以解釋。現代的公路上,各種不同類型的汽車輪子間距各不相同,也未見有什麽不妥。爲什麽秦朝的“公路”上必須使用相同的車輪間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車子用六匹馬來拉,這和普通的一匹或兩匹馬拉的車子車輪間距顯然不會相同。現在發現秦始皇的“鐵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但是按照這種說法,修建“鐵路”的當不僅僅是秦始皇了。即使其他六國并不是個個都修了“鐵路”的,那至少修“鐵路”的還應該有一個或一些國家。就好像現在各國的鐵路軌道間距未必一樣。那個時代各國的“鐵路”,軌道間距也不可能一樣。這也是國防上的需要。

就是中國在解放前,雲南省和山西省修建的鐵路軌距還不一樣呢!各路軍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下鐵路的寬度,使得其他地方的火車沒法開到自己的地盤上來。解放後,國家高度統一,這一切不合理的現象也就随之消滅了。全國統一使用國際上通用的標準鐵路軌距,1435mm。

那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車同軌也就是統一“鐵路”軌道之間的距離了。而且戰國時期其他國家修建的規模都比較小,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在全國大規模地修建起來了,以緻成了一個茂密的“鐵路網”。

當時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處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這就爲修建“鐵路”提供了物質條件。如有損壞,随時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複,這是秦朝“鐵路”網的物質條件。

秦朝時的車子,其輪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沒有理會也沒有想到這中間會有什麽奧秘。現在對照秦朝的“鐵路”,一切都明白了,原來車輪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時進入“鐵路”飛馳。這是現在的鐵路也沒有的特點。我們不能使得汽車上鐵路線,也不能使得火車從鐵軌上下來到公路上去行駛。

據漢書賈山傳曰:“秦爲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隐以金椎,樹以青松。”在古代一般來說道路沒有必要這樣寬,因此有人猜測該是公路和複線“鐵路”并列而行。車子如有需要,可以隨時上鐵路,也可以隨時由鐵路上公路。在南陽山區發現的“鐵路”,是單獨複線,沒有公路相伴。

在秦朝,中國的工業已經非常發達而且科學,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國的工匠,每年製造1600萬個一模一樣的箭頭。製造的弩,原理和現代的步槍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樣也和步槍完全相像。而且其生産同樣是實現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個零部件就可以安裝。這在現代一般認爲是福特汽車公司發明的,不過一百年的曆史。可是在秦朝早就已經實現了大批量的标準化生産。七十年代,西方曾有人指責中國盜竊他們的專利,而實際上也是秦朝留下的文物。

可是當時還沒有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都是後來發明的。雖然已經開始煉鑄鐵也能夠煉鋼了,但青銅武器卻還是占據統治地位。煤炭的使用也是到了東漢以後才推廣起來。不然這些作爲資本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如果當時就有將在中國造成什麽呢?也許歷史就是要求中國化兩千年的功夫爲資本主義發展鋪平道路,創造出所需的物質基礎來,而自己卻大大地落後了。這大概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後來者居上吧!

問題是秦國的鐵路網在中國後來爲什麽沒有流傳下來呢?

專家們認爲,秦朝末年的連年戰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漢朝皇帝沒有能力爲自己的禦車配備顔色相同的馬,許多將相只能坐牛車。由于嚴重缺少馬匹,鐵路被廢弛了。而沒有車子在上面跑的鐵路,反而阻礙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鐵路”,有的在戰争中被毀,其餘的絕大部分也在戰後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漢朝的經濟到了很久以後才復甦,又長期實行無爲而治,所以也一直沒有勞師動衆重修“鐵路”。加上秦朝的馳道也太寬了,因此在後來經濟復甦中,許多道路被開墾爲耕地,變窄了,甚至完全不復存在了。還有,秦朝的“鐵路”顯然是用于長途運輸的,而漢朝長期分封諸侯,各地群衆也沒有長途運輸的必要,運輸線變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鐵路的必要性。原來人煙稀少的長途運輸必經地,也已經失去了重要性。大概只有這些地方才能夠得以免除被人爲拆除和開墾并遺留下來。但也正因爲人煙稀少而不受人們注意。秦始皇的“鐵路”也就這樣逐漸失傳了,以至于人們再也不記得曾經會有如此的輝煌。

不過話也說回來,到目前爲止除了南陽山區以外,在别的地方還沒有找到秦朝“鐵路”的遺迹,說秦朝有過非常發達的“鐵路網”也就只能是個推測,盡管是個非常符合邏輯的推測。一般來說在人口稠密地區已經不大可能還有秦朝“鐵路”的遺存了。但願在人煙稀少的長途交通必經處,還能夠找到遺迹。只要再找到一個“鐵路”遺跡,並且發現那兒的軌道間距和枕木間距和南陽的相同,那麽秦朝修建過“鐵路”網就應該成爲定論了。如果秦朝的“鐵路”網被證實,那麽這是比長城還要偉大的工程,這是人們的共識。

文化與科學

文化與科學

一般認為,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化落後於山東六國,有「秦,虎狼也」的說法。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前213年,秦統一八年,太子師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對,並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採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淳于越諫阻焚書,被殺。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議論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後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餘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餘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此後又發生了兩次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是秦朝爲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焚書坑儒」對文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1.所謂焚書,目的是為禁「以古非今者」,對私藏書籍的懲罰措施並不嚴厲。

2.所焚書籍為民間藏書,博士官的藏書不包括在內,而當時民間的《詩》、《書》其實並不多。而在項羽擊敗秦軍主力進入咸陽后火燒阿房宮卻使秦國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貴典籍被焚毀。

3.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執行的時間不超過十年,影響不會太大。「焚書坑儒」為何如此出名,關鍵在後世的「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佔據了此後近兩千年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

經濟狀況

經濟狀況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后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秦朝社會

秦朝社會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製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官吏制度

官吏制度

主條目:秦朝官制

* 中央官制
o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o 九卿:衛尉(皇宮保衛)、郎中令(警衛)、太僕(宮廷車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廟禮儀)、宗正(皇室內部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財政稅收)
o 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

* 地方官制
o 郡:郡守
+ 郡尉
+ 監察使
o 縣:縣令
+ 縣尉
o 鄉:三老
+ 游徼
+ 嗇夫(小鄉)
+ 有秩(大鄉)
o 亭:亭長
o 里:里正

秦朝的版圖疆域和政區


秦朝的版圖疆域和政區

主條目:秦朝行政區劃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中國,使得中國的版圖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接着由於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

秦朝沒有採用分封制,而是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部分郡大體位置如下圖:
秦朝諸郡
秦朝諸郡

* 遼東郡、九原郡、雲中郡、遼西郡、上郡、太原郡、巨鹿郡、膠東郡、邯鄲郡、琅琊郡、北地郡、東海郡、隴西郡、咸陽、南陽郡、漢中郡、九江郡、會稽郡、南郡、衡山郡、蜀郡、巴郡、黔中郡、長沙郡、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右北平郡、漁陽郡、廣陽郡、上谷郡、代郡、雁門郡、常山郡、濟北郡、臨淄郡、河東郡、河內郡、東郡、薛郡、三川郡、碭郡、穎川郡、陳郡、泗水郡
秦朝極盛時地圖

始皇帝


秦始皇嬴政

嬴政統一中國后,遂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號為始皇帝。嬴政認為諡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秦始皇規定皇帝自稱朕,命改為制,令改為詔。「皇帝」尊號,「朕」御用自稱等皆源自秦朝開始。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驛道,秦馳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


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可能判死罪的失職鋌而走險,而領導戍卒兵變。

隨後,反秦鬥爭由項羽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這時趙高殺丞相李斯,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鉅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之後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