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規曹隨」,意思是「因襲前人的制度,不去妄加改動」,典故由來是:為漢代四百年家業立下深厚根基的蕭何死後,後繼的曹參,就沿用蕭何留下的典章制度,與民休息,不再異動。由於曹參看起來實在太清靜無為,他的同事與門客都看不下去,可是每次去勸諫他的結果,就是想說話的人都會被灌醉,醉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最後他的上司漢惠帝都也看不下去了,有天終於派人問話:「高祖皇帝才死沒多久,您身為丞相,每天喝酒,無所事事,難道眼中一點都不在乎民間疾苦嗎?」
曹參留下一段經典對話,他反問惠帝:「陛下,請問您與先帝,誰英明神武?」
老爸一抬出來,惠帝是真的無話可說,只有回答:「我豈敢跟我老爸比?」
曹參又接下去問啦:「那麼,您看我和我前輩,誰比較有本事?」
惠帝喘口氣道:「哈,依我看,你當然遠遠不及!」
曹參緩緩說道:「是啊,陛下說得一點都沒錯啊!論聖武,您不如您老爸,論能力,我不如我前輩;既然天下是您老爸打的,規矩是我前輩訂的,那你安心做你的皇帝,我安守前輩訂的規矩,謹守勿失,不也就夠了嗎?」
這段經典對話,就是「蕭規曹隨」的由來,怎樣,會不會覺得這丞相做得很爽、很涼,喝醉酒都能治國,會不會太隨性,太不負責任了一點?
別被「片面辯護的謬誤」給耍了!好好讀完〈曹相國世家〉,你會發現「蕭規曹隨」不能簡單的解釋成放任政治,這看似放任的背後,另有深意;因為這曹參,本來就不是簡單人物!
曹參有什麼來歷?
曹參的來頭可大了,他不是文弱書生,不是紈絝子弟,不是裝神秘只會微笑的彆腳國師,不是腦滿腸肥的無能政客。曹參可是高祖時代,除了韓信之外,戰功第一的大將軍!他從跟隨高祖起兵開始,就以猛戰聞名,一路擊破秦軍,未嘗敗績;最後垓下之困,拿下項羽人頭的,也是曹參部將。所以當高祖平定天下,論功行賞時,曹參是諸將眼中「位次第一」的大功臣,他「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不是庸錄無能的軟腳蝦,而是攻城野戰,一身刀傷的戰鬥英雄!
可是曹參慧見,遠遠超過一般武夫!天下太平後,曹參過的,不是吃飽喝足的酬庸生活,他「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馬上轉型,開始學習治國之道!而且特別的是,他馬上發現這群「人人言殊」的齊國諸儒,一點都很不可靠。所以他重金禮聘膠西蓋公,當他認同蓋公所說的無為而治之道,立刻尊之為師,實施為政……。
所以曹參是個怎樣的人物?
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放下身段,重新出發,曹參何嘗不是人傑!今天你要有曹參的功績,你有可能不目空一切嗎?你有可能不恥下問拜師嗎?你有可能放開心量,一切重新學習嗎?請問一下,萬一你有花不完的「厚幣」,你會請小姐回家?還是請個老頭子回家,每天行弟子之禮,聽這糟老頭訓話?牟宗三先生說曹參「能解蓋公之言,而即身體力行,非其誠實無意見作祟者不能也!」又說「清靜安寧,合乎生息之道,生息滋養不能以權術行,而以氣質行,故擇厚重長者,而斥言文深刻,以渾樸引渾樸,天下未有不寧者,曹參之能至此者,慧亦不可及也!」 是對曹參至高的評價,這種極端精確的評價,99%評論史記的人,是評不出來的!
===========================================
所以我當然也評不出來,我能說的,是我認為「蕭規曹隨」另有真意——曹參為什麼蕭規曹隨?人人都知道是「蕭規曹隨」意思是無為而治,但何妨深入思考一下,為什麼一個慣戰沙場的大將軍,會轉形成一個無為而治的支持者?
我的看法是這樣:
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才知道戰爭的恐怖,對曹參來說,或許他本來就無心當英雄,或許他身上七十處刀劍創傷,時時提醒著他和平的可貴;又或許他當初追隨高祖,血戰沙場,所求的不過就是個不再有苛政酷吏的太平天下。我們無法從有限資料推測他的心境,但合理的推論是,什麼仗都打過了,什麼血腥的場面也都看過了,他不想再看到戰爭,不想再看到糾紛,不想再看到當年讓他拔劍出征的動機——苛政酷吏!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曹參選官只選剛毅木訥的,不挑「深刻」「聲名」的?因為當初起兵造反,不就是立誓要除掉這些狗官嗎?所以幹嘛每次看到人家陳情,就先灌醉別人?讓那些還想說話的人醉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好不容易得個太平年,難道大家還嫌打得不夠?什麼仗都打過,還有什麼事非爭不可?什麼場面都見過,還有什麼事非吵不行?曹參不想再爭,也不想看到別人爭,可是既然總是有人要爭,那就先乾為敬!醉倒自然不用再爭,大家一起醉倒就大家都不用爭。所以喝酒其實是個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化解糾紛,促進團結,我們回頭看看蕭何與曹參那段瑜亮情節的往事:
天下既定,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負責後勤的蕭何居功第一;引得諸將喧嘩騷動,他們認為在座諸將披甲瀝血,死生以赴,功勞怎能不及一個躲在後方,從不上陣的文官?這時高帝就說啦:「各位知道打獵嗎?」
諸將異口同聲:「當然知道啦!」
劉邦就繼續說了:「那你們該知道,打獵的時候,有負責追殺獵物的的獵狗,還有負責指揮獵狗的的獵人吧?現在你們各位的等級,就是獵狗,因為有功,所以叫『功狗』,可是真正發蹤指示的人是誰啊?是蕭何!他才是「功人」啊!現在論功行賞,我就是要給他最多,你們還有什麼意見?」
沒人敢再說話。可是論功行賞完,接下去還要排座次,這下問題還沒完,因為劉邦還是想給蕭何第一,但他心裡有數,剛才分封蕭何第一,已經引起不滿,現在連座次要再給蕭何第一,阻力勢必更大,果真群情再次譁然,諸將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這次抗議,劉邦是真的有點招架不住,幸虧鄂君直言解了劉邦之圍,鄂君獨排眾議,直接說道:
「剛才諸位發言的大臣,全錯了!曹參雖有攻成野戰之功,但那種功,叫『一旦之功』;陛下與楚軍交戰,五年來屢戰屢敗,是誰能不待命令就補上數萬兵馬支援?是誰讓漢軍補給不虞匱乏,無絕糧之憂?陛下能轉敗為功,靠的是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整補,這種功勞,才叫『萬世之功』。所以今天就算少了曹參等百來將領,對我們也未必有什麼損失?因為就算得到曹參這等猛將,少了後勤支援也是白搭,陛下怎能將『一旦之功』加諸『萬世之功』之上呢?」
至此勝負已定,「一旦之功」確實不及「萬世之功」,此語一出,技壓全場;劉邦順水推舟,蕭何座次第一,曹參其次,遂為定論。現在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曹參的才能,未必不如蕭何;曹參如果硬是要擺高調,堅持自己的功勞,堅持自己第一,劉邦也未必擋得住他,但如此一來,對往後的政局,會有什麼影響?
曹參與蕭何兩人之間,其實確有心結,但可貴的是,他們終不以私害公。蕭何死前向惠帝推薦的唯一人選,就是曹參,而曹參也在聞知蕭何死訊時,預言自己將會是蕭何的繼承人……
你讀到什麼?
我覺得我們學到難能可貴的一課,蕭何與曹參儘管意見並不相容,但並不因此否定對方的能力,並不因此攻擊對方的不是,並不因此集結成黨,相互批評!即便道不同不相為謀,但蕭何不因此不推薦曹參,即便兩人私誼「有卻」,曹參也不因此否定蕭何的政策;西漢之所以富強,君臣(與諸臣)間的相互包容諒解,其實扮演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對「蕭規曹隨」的解讀是:
蕭規曹隨的真意,是通達包容,漢初的整體局勢,已經沒有本錢再亂,同樣都是在朝為官,如果搞分裂會怎樣?如果搞小圈圈會怎樣?如果搞潮流派系會怎樣?如果為了意見跟不和就要戰到致死方休,結果會怎樣?
「蕭規曹隨」表面無為,其實蘊含生機,他化解了「既生於,何生亮」的相輕情結,化解了鬥爭虛耗空轉的可能,還有同時也避免了自己可能像韓信或周勃(或稍晚的周亞夫)一般的下場;也或許是這種慣例的養成,西漢士夫階級較無勢力集團之對立,整體而言遠較其他朝代乾淨而穩定,所以「蕭規曹隨」難道只是單純的喝酒放任嗎?
我不這麼認為。
===========================================
唸歷史,絕對是有好處的,就算「中文」變「外文」,「中國史」變「外國史」,唸「外文」和「外國史」的好處,也不會少些。
歷史其實不斷重複,劉邦集團打敗秦國、打敗項羽、打下天下的過程,和民進黨執政的歷程,其實非常相似。比方說,他們都是平民出身,都是白手起家,都靠抗暴成名;然後在交戰過程中,他們都非常擅長炒作新聞、擅長製造議題、擅長營造形像、擅長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見縫插針,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逆勢上揚,把本來比自己強的對手,一個個幹掉!
那為什麼兩漢天下四百年,民進黨小小的天下只有八年?
因為劉邦這群人,很快意識到「打天下」是一回事,「治天下」卻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當他們打下天下,關注重心,立即轉移到「如何才能治天下」。他們不沈湎於昨日的戰功,不依賴過去成功的那一套,若說執政經驗,這些出身市井的草莽英雄,一樣沒有執政經驗啊!為什麼人家一執政,就是數以百年計呢?
沒事還是多唸書吧;多唸書,是可能唸成書呆子;有書唸卻不唸,當呆子的機率,只怕更高!
===========================================
原文:
1.〈曹相國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2.〈曹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3.〈曹相國世家〉: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4.〈曹相國世家〉: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5.〈曹相國世家〉:「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6.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
7.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複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
8.〈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