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驚現秦朝鐵路
近來在河南南陽的山區裏驚奇地發現有古代的“鐵路”。經碳14測定,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複線,只是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專家們都驚歎中國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經有如此先進的交通設施。這將是比兵馬俑更驚人的大發現。
現在鐵路不是鐵鑄造的,而是軋制的鋼軌。秦始皇的“鐵路”當然也不是鐵鑄造的,而用木材鋪設。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經過防腐處理,至今尚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緻模樣來。
路基夯築得非常結實,枕木就鋪設在路基上。專家認爲枕木的材質比較軟,不僅是爲了減少工程量,也不僅僅爲了廣泛地開辟木材來源,而是有意識地選擇的。比較軟的枕木可以和夯築得非常堅硬的路基密切結合,從而使軌道平穩,車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穩地行駛。
現在凡是在鐵路的枕木上走過的人都明白:兩根枕木距離和人們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顯得步子太小,跨兩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習慣。但是經過測量卻驚奇地發現,秦始皇的“鐵路”,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蕩”,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那麽最後又是怎麽停下來的呢?專家們的意見是:一定還有專門的車站,在車站枕木之間有木材填充平整。馬在這兒喂得飽飽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車就能飛馳,馬不停蹄。到了下一車站,由于枕木之間已經填充平整,因此馬兒就可以逐漸減慢速度并停下來。換上另一匹吃飽休息好的馬,繼續飛馳前進。這樣就可以達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軌道,摩擦力大大減小,所以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貨物。專家認爲這是一種最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裏,有的人認爲七百公裏。這是比八百裏加急還高一倍多的速度。無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并且經常動辄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
有不少專家認爲,該“鐵路”是秦始皇滅楚國時修建的,目的是進行後勤補給。秦滅楚國,動用了六十萬軍隊,後勤補給需求量一定很大,于是修建了這條鐵路。
但是也有不少專家認爲,說秦始皇滅楚國時使用過這條鐵路固然不難想像,但這決不是個别的工程。不然的話“秦國”的馳道就不可理解,而且從技術上來看也已經非常成熟,不是臨時需要才想出來的。
以前一般認爲秦始皇修建的馳道是“公路”,現在看來應該是“鐵路”,由于馬匹在上面飛馳,故稱之爲“馳道”。曆史記載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建設馳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經在全國修建了一個“鐵路網”。
對于秦始皇的書同文,統一貨币,統一度量衡,人們都很可以理解,但是對于車同軌卻各說不一。郭沫若認爲是統一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顯然是牽強附會的。但是,另一些人解釋爲車輪子的距離必須相同,這雖然符合字義,卻也難以解釋。現代的公路上,各種不同類型的汽車輪子間距各不相同,也未見有什麽不妥。爲什麽秦朝的“公路”上必須使用相同的車輪間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車子用六匹馬來拉,這和普通的一匹或兩匹馬拉的車子車輪間距顯然不會相同。現在發現秦始皇的“鐵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但是按照這種說法,修建“鐵路”的當不僅僅是秦始皇了。即使其他六國并不是個個都修了“鐵路”的,那至少修“鐵路”的還應該有一個或一些國家。就好像現在各國的鐵路軌道間距未必一樣。那個時代各國的“鐵路”,軌道間距也不可能一樣。這也是國防上的需要。
就是中國在解放前,雲南省和山西省修建的鐵路軌距還不一樣呢!各路軍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下鐵路的寬度,使得其他地方的火車沒法開到自己的地盤上來。解放後,國家高度統一,這一切不合理的現象也就随之消滅了。全國統一使用國際上通用的標準鐵路軌距,1435mm。
那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車同軌也就是統一“鐵路”軌道之間的距離了。而且戰國時期其他國家修建的規模都比較小,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在全國大規模地修建起來了,以緻成了一個茂密的“鐵路網”。
當時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植被茂密,到處都是森林,也有良好的木材,這就爲修建“鐵路”提供了物質條件。如有損壞,随時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複,這是秦朝“鐵路”網的物質條件。
秦朝時的車子,其輪子非常奇特,以前一直沒有理會也沒有想到這中間會有什麽奧秘。現在對照秦朝的“鐵路”,一切都明白了,原來車輪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時進入“鐵路”飛馳。這是現在的鐵路也沒有的特點。我們不能使得汽車上鐵路線,也不能使得火車從鐵軌上下來到公路上去行駛。
據漢書賈山傳曰:“秦爲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隐以金椎,樹以青松。”在古代一般來說道路沒有必要這樣寬,因此有人猜測該是公路和複線“鐵路”并列而行。車子如有需要,可以隨時上鐵路,也可以隨時由鐵路上公路。在南陽山區發現的“鐵路”,是單獨複線,沒有公路相伴。
在秦朝,中國的工業已經非常發達而且科學,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國的工匠,每年製造1600萬個一模一樣的箭頭。製造的弩,原理和現代的步槍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樣也和步槍完全相像。而且其生産同樣是實現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個零部件就可以安裝。這在現代一般認爲是福特汽車公司發明的,不過一百年的曆史。可是在秦朝早就已經實現了大批量的标準化生産。七十年代,西方曾有人指責中國盜竊他們的專利,而實際上也是秦朝留下的文物。
可是當時還沒有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都是後來發明的。雖然已經開始煉鑄鐵也能夠煉鋼了,但青銅武器卻還是占據統治地位。煤炭的使用也是到了東漢以後才推廣起來。不然這些作爲資本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如果當時就有將在中國造成什麽呢?也許歷史就是要求中國化兩千年的功夫爲資本主義發展鋪平道路,創造出所需的物質基礎來,而自己卻大大地落後了。這大概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後來者居上吧!
問題是秦國的鐵路網在中國後來爲什麽沒有流傳下來呢?
專家們認爲,秦朝末年的連年戰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漢朝皇帝沒有能力爲自己的禦車配備顔色相同的馬,許多將相只能坐牛車。由于嚴重缺少馬匹,鐵路被廢弛了。而沒有車子在上面跑的鐵路,反而阻礙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鐵路”,有的在戰争中被毀,其餘的絕大部分也在戰後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漢朝的經濟到了很久以後才復甦,又長期實行無爲而治,所以也一直沒有勞師動衆重修“鐵路”。加上秦朝的馳道也太寬了,因此在後來經濟復甦中,許多道路被開墾爲耕地,變窄了,甚至完全不復存在了。還有,秦朝的“鐵路”顯然是用于長途運輸的,而漢朝長期分封諸侯,各地群衆也沒有長途運輸的必要,運輸線變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鐵路的必要性。原來人煙稀少的長途運輸必經地,也已經失去了重要性。大概只有這些地方才能夠得以免除被人爲拆除和開墾并遺留下來。但也正因爲人煙稀少而不受人們注意。秦始皇的“鐵路”也就這樣逐漸失傳了,以至于人們再也不記得曾經會有如此的輝煌。
不過話也說回來,到目前爲止除了南陽山區以外,在别的地方還沒有找到秦朝“鐵路”的遺迹,說秦朝有過非常發達的“鐵路網”也就只能是個推測,盡管是個非常符合邏輯的推測。一般來說在人口稠密地區已經不大可能還有秦朝“鐵路”的遺存了。但願在人煙稀少的長途交通必經處,還能夠找到遺迹。只要再找到一個“鐵路”遺跡,並且發現那兒的軌道間距和枕木間距和南陽的相同,那麽秦朝修建過“鐵路”網就應該成爲定論了。如果秦朝的“鐵路”網被證實,那麽這是比長城還要偉大的工程,這是人們的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